APP下载

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33例临床分析

2016-05-04李玲张华茹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呼吸科

李玲 张华茹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 为日后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3例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观察组, 同期选择普通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32例作为参考组,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36.36%, 治疗无效率为48.48%, 死亡率为15.15%;参考组治疗有效率为56.25%, 治疗无效率为40.63%, 死亡率为3.13%;观察组曲霉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率高于参考组,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8.14±11.06)d长于参考组的(28.48±7.19)d, 两组治疗效果、病原菌分布情况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死亡率均比较高, 主要菌株为热带念珠菌、曲霉菌和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 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呼吸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相较于呼吸科普通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危重, 且免疫能力更差, 其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也更高。由于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系数较高, 其临床疗效和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1]。本研究通过分析对比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和普通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 探析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 现将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33例重症加强治疗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同期选入的32例普通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参考组, 两组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等均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中诊断标准[1]相符合。观察组中男15例, 女18例, 年龄32~78岁, 平均年龄(51.05±6.14)岁;参考组中男15例, 女17例, 年龄32~77岁, 平均年龄(50.71±6.0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治疗效果、感染菌株、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者基本消失, 肺部阴影显著改善, 病原体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无效: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表现毫无改善, 病原体检测结果提示为阳性;死亡。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36.36%, 低于对照组的56.25%;同时, 观察组治疗死亡率为15.15%, 高于对照组的3.1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比较 观察组曲霉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率均高于参考组, 白色念珠菌感染率低于参考组, 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48.14± 11.06)d, 参考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8.48±7.19)d,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升高, 急症重症患者生存时间也随之明显延长。但是, 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也明显升高, 严重影响医院感染和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3]。国内有研究证明,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的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病房同类疾病患者。经分析发现, 重症加强病房患者往往合并其他疾病, 且病情相对危急、复杂, 住院时间比较长, 因此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比较高[4]。根据本文研究发现, 相较于参考组, 观察组住院时间较长, 治疗无效率和死亡率较高, 感染曲霉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几率也比较高, 感染白色念珠菌的几率相对较低, 可见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治疗效果较差, 死亡率较高, 感染曲霉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几率较高。其中, 白色念珠菌为全部住院患者最常见致病菌, 因此医护人员应给予特别关注, 并依据其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干预, 着重预防其感染曲霉菌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调整患者临床用药, 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此外, 有学者指出, 许多侵入性诊断治疗方法, 也可引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出现院内感染, 这是因为该操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创造了基础条件[5], 比如气管切开、且观察管等, 可增加患者机体耗能, 降低其抵抗能力, 方便了真菌成功入侵[6]。另外, 环境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也可提高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

综上所述, 呼吸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需尽量避免侵入性诊治操作, 保障病房环境清新、洁净, 增强对曲霉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段效军, 陈艳萍, 黄建宝, 等.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1, 3)-β-D葡聚糖检测对儿童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10):2006-2009.

[2] 吴建华, 孔玉燕 .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 COPD 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护理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4):343-344.

[3] 张成龙, 王欢, 张鞠玲, 等 .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肝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研究. 传染病信息, 2012, 25(6):370-372.

[4] 余进, 李若瑜, 高露娟, 等 .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 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6):371-374.

[5] 杨国辉, 盛忠燕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 3)-β-D葡聚糖检测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2):90-95.

[6] 杨文柳, 曹洁, 陈宝元, 等.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 3)-β-D葡聚糖检测对肺部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2):897-900.

[收稿日期:2015-10-26]

猜你喜欢

呼吸科
舒适护理服务模式在呼吸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血清抗核抗体谱IgG检测结果分析
呼吸科住院患者潜在感染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病区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
呼吸科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
质量持续改进在呼吸科患者鼻导管氧疗护理中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