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产业升级之路探究
2016-05-04曾盟盟
曾盟盟
摘 要:中国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伴随供给侧改革和2016年一系列指导性新政的推行,中国医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升级之路凸显。从医药行业细分入手,分析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四个方面各自遇到的发展瓶颈,并从生产端、流通端和服务端探究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献策。
关键词:医药产业;升级;行业细分;供给侧改革
据米内网数据,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产值虽然总量保持稳步上升,但增速自2012年下降以来一直呈明显走低态势。这自然与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医药产业自身总量已较为庞大增幅比例有限等有关。另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数据,目前我国滞销药品的市场容量高达800亿元,药品滞销率约3%。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医疗保健和药品支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和药品信息不对称,药质与药价不对称等导致行业预期产值和效益水平难有上行空间。在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医药产业若要升级发展,需在伴随总需求扩大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一、中国医药行业导向性政策出台
2016年伊始,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红利显现,指导路径明确。2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对我国医药行业的总体布局做出较全面的梳理;3月11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仿制药、国产药、国产医疗器械、医药现代物流、中药标准、智能医疗等相关的一系列指导政策。
二、中国医药行业细分发展瓶颈分析
(一)医药工业发展减速,药品主仿制缺创新
据国家统计年鉴,2014年我国医药工业(含医疗器械制造)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05%,但较上年降低4.85个百分点,自2013年增速低于20%后,进一步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说明我国医药工业开始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靠扩规模促增长不是长远之计。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披露,目前我国95%的化学药品都是仿制药,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2%,国际平均水平为8%。一方面,药品研发投入风险高,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周期平均为13.5年,平均投入为8亿多美元,且失败概率很大。另一方面,我国新药上市坎坷也颇多,包括行政审批慢、市场准入难、进入医保目录难等。2014年,国家局药审中心待审任务积压为18597件,同比增加4362个。我国医保目录更新间隔长达4至6年,也影响了患者对创新药品的可及性。
(二)医药商业发展放缓,运营压力较大
据国家统计年鉴,我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增速近年来逐步放缓,从2011年的24.6%逐年递减到2014年的15.2%,2015年上半年下降到12.4%。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在药品批发上对公立医院机构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很多医疗机构挤占了流动资金,导致批发企业经营承压较大。并且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除少数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建立了现代化的药品物流中心外,大多数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物流方式,现代化物流水平的普及应用相对滞后。此外,受药品招标降价、医保控费、新版GSP认证、药房托管等的影响,我国药品流通企业运营压力越来越大。
(三)医疗器械主占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
首先,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高端产品仅占25%,中低端产品则占75%。并且在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的份额由以GPS(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领。其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行业集中度低,大量企业生产相似产品,生产率低下。例如河北霸州一带有七八家民营医疗器械企业,生产的是同样的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四)医疗服务资源供求不均,人才瓶颈显现
据国家卫计委,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仅占全部医疗服务机构的1.34%,却承担了超过三分之一的诊疗服务。很多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机构医疗设备、医师资源不足。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这其中又以东部发达省份为主。这些都凸显出我国医疗服务资源供求失衡的现状。据国家卫计委,我国全科、儿科医师缺口分别高达18万和20万人,很多医院部分科室医师十分紧缺,医疗服务发展遭遇人才瓶颈特别明显。
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策略探究
(一)生产端调结构,鼓励研发创新
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具有明显临床价值、防治重大疾病、市场短缺的药品申请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上市准入会得到更有力支持。我国企业在着力开拓需求方市场的同时,应注重改善供给体系,提升供给质量。一方面,可通过横向并购扩充新产品营造规模效应,通过纵向并购打通产业链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另一方面,短期内可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积极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在能维持运营的基础上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这方面我国企业可积极选择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国内外先进企业等合作,增强新药和新器械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谋求长远发展。同时,企业应注重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中成药的国际化推广,挖掘中药的潜在市场空间。政府层面可为新药和新器械研发提供税收减免、立项基金支持、缩短申报周期等政策,同时加强专利保护、加快医保目录更新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二)流通端降成本,加强资源整合
我国可借鉴美国麦卡森、卡地纳和美源博根三大医药流通巨头经验,积极推动药品流通企业横向和纵向的并购整合,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以优化产业链布局,降低经营成本以适应医保控费要求。伴随着医药物流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融合进程将加快。从长远来看随着医药分开改革的趋势不可逆转,药品终端市场上药店的比重会逐步增加。我国药品流通企业可探索多元化的药店服务模式以获得发展,如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延伸服务、承接药房托管、承接医院药库外设等。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合作,引进先进的健康管理技术与服务产品,大胆探索引进国际医药物流、国际金融结算、分销零售业务等功能。
(三)服务端合理配置要素,注重人才培养
一方面,积极推行分级诊疗,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合理引导患者就近就医,分流大型医院,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同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民营资本设立医疗机构,鼓励开办非营利性医院。另一方面,通过加分录取、提高学业奖助等支持高校医学科类尤其是儿科等紧缺学科和全科专业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同时,完善人才紧缺科室收费体系和医师奖助体系,形成长效激励机制。比如让多点执业的医生收入得到补偿,也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又如医联体的建设既可以缓解大型医院医疗负担,也可以促进社区医师技能的培养,引导患者回归社区治疗等。(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
[2] 《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