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有电视那段日子

2016-05-04老猫

特别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册子电视机电费

老猫

花了3元钱买到一本旧书:《电视机的使用》。薄薄的一个小册,只有2万余字,88页,扉页上印有毛主席语录:“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这本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当时崇明县马桥和陈镇两个人民公社广播站的工作人员,面向的显然是城市郊区、农村的电视用户。它出版于1977年,当时售价是0.11元。

现在的人看到这本书也许会发笑,它讲的这些内容,目前所有电视机的说明书上都会有。可要知道当时的状况,即便是1977年,这本小册子也显得有点超前。

1977年之前,普通居民和电视几乎是绝缘的,家里有电视的,基本是一定级别的干部,而且电视机一定要有一个木质柜子放起来,不看的时候,柜门必须关上,还得上把锁。

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城市居民中才开始了普及电视机的进程。9吋(英寸,旧时作“吋”)的小型黑白电视,是主流机型。那个时候也不可能有有线电视,外接天线成了必需之物。于是,这本书花了极大的篇幅,讲述了各类外接天线的制作、安装,以及电视画面出现重影、波纹等状况时,如何调整天线。

几十年后,这些问题已经不在人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电视机出了毛病,也许就换台新的了。

有了电视,是件纠结的事情。一方面要显摆,我家有电视了,为了增加自豪感,要请邻居小伙伴来一起看。这充分说明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和人脉关系——电视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必须走后门或者找电视票,需要路子;另一方面,还得掖着藏着。

说来好笑,那时候很多居民楼是没有电表的,会有专人统计每家的电器数量:几个点灯,多少瓦的,加上收音机,然后计算一下,大家平摊电费。谁家有了电视,肯定不愿意明说,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摊到的电费会增加。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一般一两个月后,自己家的电视就会被列入电费名录。收电费的人能想很多办法,比如趁着只有小孩在家的时候敲门入室,问:“你家买电视了吗?”小孩会根据家长的嘱托回答:“没有。”“那白布下面盖的是什么呀?”“电视。”

所以,小册子里就会出现一种奇特的东西:电视收音两用机。它把两样电器合并了,可以有效地降低电费的压力。

小册子里,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流行的电视品牌,包括星火、凯歌、上海、北京、金星、火炬等等。现在这些品牌大多都化身尘埃,消匿于历史深处了,而在当时,听上去会让人眼睛发亮。

这本小册子还有精美的手绘插图与列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电视最大的能达到16吋,最多能接收12个频道,没有遥控器,需要用手转动旋钮,或者按下频道按键,来更换频道。所以,电视机们不可能把正面都让给屏幕,需要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来安排各种开关和零碎。

电视不够大怎么办?没关系,会有一种叫电视放大器的东西,它就是一块有波纹的大玻璃,用塑料架子支撑着。买来往电视机前一放,立刻会把9吋屏幕放大到12吋,甚至还要大。什么问题都会有办法解决,这是那时候人们的心态。

1977年,日本已经有了彩色投影电视,英国有了便携式的小电视,美国的电视上已经出现苹果电脑广告。而千千万万中国家庭,正在为一台9吋黑白电视机疯狂。它终于不再是级别和身份的象征了,它迅猛地走进城市、农村,去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几年以后,大量走私的日本彩电充斥国内市场,接下来的是21遥(21吋遥控彩电)横行江湖。

这本《电视机的使用》也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了年代记忆中的一个片段。

(摘自《深圳特区报》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小册子电视机电费
盐城大丰区开发设计小册子 助力三违行为治理
基于ε-SVR模型的日电费回收预测
钻进电视机里的人
留 白
电视机
基于大用户电费回收的风险管控
神奇的电视机
毛泽东早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五个重要原因
关于县级供电企业电费对账的研究
最早的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