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欠VS补欠
2016-05-04墨未浓
北京一位父亲想让儿子暑假出去“见见世面”,他把孩子托付给澳洲的朋友玛丽女士,请她照顾。
玛丽开车去机场接回孩子,路上说:“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在澳洲一个月的暑期生活由我照顾。但我要告诉你,照顾你的生活,我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我们之间是平等的。
“你已经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应该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上班,不可能替你做。吃完早餐,要自己把餐具洗干净,我不能给你洗,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
“我家附近有个洗衣房,你要自己去找,把自己的脏衣服拿去洗。
“给你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时间表,你想去哪儿玩要事先看好,弄清楚路线和车程,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没时间你要自己去。
“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玛丽这番话让这个一向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男孩儿,眨着眼睛,好久回不过神儿来。
玛丽接着说:“你不能叫我‘阿姨,因为我不是你的‘阿姨,只是受你父亲之托帮助照顾你一个暑假生活的朋友,你直接喊我‘玛丽就行,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孩子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从未想到自己已经是大孩子了,而且基本生活能力都应该有了。他只知道,邻家那些二三十岁、已经成了家的人还要父母“照顾”呢!
我们许多父母总觉得“欠”孩子的,老带着“亏欠”思维,一味宠着迁就给孩子“补欠”,从早到晚,从头到脚,吃喝拉撒,一概全管,“无微不至”。最终培养出一个自理能力弱、纨绔任性、成年了还不懂啥叫“过日子”、经不起一点儿风吹浪打的弱者。
“欠”与“不欠”是辩证的,父母意识中的“欠”,实质根本“不欠”;玛丽思维中的“不欠”,恰恰是我们许多家长所欠缺的,而且是孩子一生真正需要的。
我们与西方家教思维的最重要差异是“不欠”与“补欠”。在美国,要是孩子问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的回答是:“我有钱,你没有。”所以孩子大多从小就懂得自己“一无所有”,将来生存要靠自己努力,即使长大后继承祖业,也会尽心传承,不断开拓创新,不会躺在前人基业上坐享其成。
反观我们的家教思维,如果孩子问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父亲要么这样回答:“咱家很有钱,就是父母不在了,你和你的孩子一辈子也花不完。”要么这样回答:“咱家的钱虽然不多,但养活你和你以后的家还是没问题,你用不着为将来的生活发愁。”
带着这种“补欠”思维教育孩子,成功概率能有多高呢?
(摘自“墨未浓网易博客” 图/黄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