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二重性

2016-05-04鲁肖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现代性

鲁肖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100)



■文化传媒研究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二重性

鲁肖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消费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从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在转型社会中的高度重叠和连续性,以及这种重叠对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

关键词:消费文化;生产主义;现代性;后现代性

消费文化是当代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消费文化和商品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消费文化与商品经济相伴而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后现代社会产物的消费文化进入中国后,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呈现出一种二重性的特征,体现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相互重叠与嵌入。

一、生产主义向消费主义的转变

消费文化以商品生产的扩张为前提预设。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性兴起与资本主义大规模工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福特主义”作为一种平衡生产与消费的调节模式,成为工业化时代资本积累的主要形式和典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但从20世纪60-70年代,福特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暴露出死板僵化的结构性危机,并被一种称作“灵活积累”的新的调节模式所取代,这就是“后福特主义”,它用机会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在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更强的弹性和灵活性。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渡,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也意味着从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向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的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对解放生产力的强调,对勤俭节制、努力工作的提倡日渐衰微,这种建立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生产主义经济伦理日益被强调个人欲望满足的消费主义所替代。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这种社会的转轨表现出特殊的形态。与西方迥然不同,我们未曾经历过一个纯粹以生产主义为主导的现代阶段,也不存在向极端的后现代消费社会的过渡。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消费主义不是作为生产主义的替代者或对立面出现,而是与之并存。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达到这一具有鲜明生产主义特征的目的。正如邓小平所说:“党的政治路线实质上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1]从我国对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强调中可以看出,消费不是被作为生产的终极目的,而是一种刺激生产的手段。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可以说是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这种融合了生产主义目的和消费主义手段的政府行为,与公民个人的消费需求相契合,共同促成了我国目前这种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相互嵌入、共生并存的局面。在西方,二者相继出现于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后者替代了前者,而在我国则相伴而生,呈现出平行的状态。

二、符号价值:消费社会的区隔与融合

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消费方式体现着社会关系和社会区别;商品被用来标识社会差异,并扮演着沟通者 的角色。鲍德里亚在他的“商品-记号”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符号价值”的概念,他认为,消费不仅是经济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变,还可以是交换价值向符号交换价值的转变。同样的,对布尔迪厄来说:“品味具有分类作用,并把分类者也分了类。”[2]特殊的品味格调、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与具体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密切相关。人们为获得“地位性商品”而展开的斗争使得这些标志性商品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继而丧失标志性。而上层群体为了重新建立起原来的社会距离,不得不投资于新的商品。

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习惯以政治面貌作为区分社会阶层的主要标志,而改革开放后,这些区分已经逐渐被文化商品中的品味格调、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工人、个体户、干部、知识分子……”这些职业群体的划分已渐渐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小资”、“土豪”、“二代”等区分社会群体的新名词。社会阶层的区分标志先是由政治层面转向经济层面,进而又由经济收入水平转向了生活和消费方式。“你怎样穿戴,看什么电视节目,或者看不看电视,你吃什么饭或者什么时间吃饭……这些都是你所属社会等级的指示计。”[3]近几年来,人们对小资情调趋之若鹜,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带着近乎偏执的热情固守着某些活动场所、品牌和行为方式。比如,总是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只去星巴克喝咖啡,去香港购物,去马尔代夫、巴厘岛、普吉岛旅游。他们似乎以此作为区分阶层差异的标签和身份地位的标志,以彰显自己的品位和风格。但是,当所有梦想成为小资的人们都开始花光积蓄涌向马尔代夫的时候,小资们只得转向新的“标志性商品”,去尼泊尔、去吴哥窟思考人生。这就是齐美尔所说的时尚现象中“模仿”与“分化”的相反趋势。“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并且像其他一些形式特别是荣誉一样,有着既使既定的社会各界和谐共处,又使他们相互分离的双重作用。越是容易极端的年代,时尚的变化就越迅速,只是因为需要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的诉求,而这正是所有时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消费使得阶层的差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明。如鲍德里亚所言:“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别丧失的基础上的,因此,当代的垄断性生产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也一直是关系和差异的垄断性生产。[2]

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没有风格,只有时尚;没有规则,只有选择。它意味着我们正在走向一个群体地位未能固定的社会,特殊群体稳定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超越了 。[5]文化领域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艺术与生活的鸿沟日益消弭,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逐步坍塌,传统的等级界限消失殆尽,多元文化主义得到广泛认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文化领域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特征。西方文化的涌入,大众媒体的兴起,以及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打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符号系统。当全国人民都在看“爸爸去哪儿”,都在发微博、刷微信朋友圈时,对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严格区分不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各种混搭成为时尚潮流的今天,后现代主义文化多元、风格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消费文化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既表现出现代社会的分化过程,又体现出后现代社会的融合趋势,商品符号和消费方式在加强区隔、拉开差距的同时,也推动着文化的多元与融合。

三、享乐主义的影像生产

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原则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后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到来,在这个由模型、符号等支配的信息时代,所有的指涉物都被清除了,仿真时代已经开始。[6]消费文化使用各种影像和符号商品,体现梦想和欲望,使人产生审美幻觉和纵欲的快感。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过程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弭。日常生活中充斥着迅捷的符号和影像之流,对鲍德里亚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中影像生产能力的加强、影像密度的加大,涉及领域的扩张,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现实 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也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5]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获得合法性的今天,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可以说是对改革开放前禁欲主义官方文化的一种颠覆和反叛。视觉文化的兴起作为一种全球性景观在中国已初见端倪,它是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艺术是话语的文化,而后现代艺术则是形象的文化。大众媒体中的广告形象、城市景观中的符号和影像流,无休无止地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令人眼花缭乱。后现代社会正是通过对影像的生产来刺激和创造人们的欲望。“视像的消费和生产,根本上是同我们时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享乐动机相联系的。实际上,对今天的人来说,视像的存在最为具体的带来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观享受,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身体快感。”[7]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型购物中心,异彩纷呈的商品陈列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狂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大城市充满异国情调的酒吧中,各种灯红酒绿的文化符号喻指着一个浪漫、奢靡的梦幻世界。而这一切,都是由消费主义的娱乐产业所精心营造的。

这种享乐主义的狂欢式消费,来自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的异化,市场经济中无法逃避的激烈竞争都带给劳动者巨大的压力。价值感的缺失,信仰的崩溃使得空虚与孤独成为后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常态。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便在闲暇时的消费狂欢中去释放压抑已久的疲惫与绝望。消费是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的,可既然幸福遥不可及,那就只有在消费文化创造的审美幻觉中求得暂时的安慰,在幸福的替代品中获得一时的满足。充斥在王家卫电影中的迷惑与彷徨,弥漫在几米漫画中淡淡的失落与忧伤都是这种后现代情绪的表达。同样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解释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在本世纪初何以备受青睐,他的作品在对一切事物的反讽和戏谑中,在打破权威,颠覆价值的嬉戏中隐藏着消解意义、躲避崇高的后现代主义宣言。

在当代中国,消费主义通过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通过对影像的生产来对人们的欲望进行再生产。产生于后现代情绪的心理需求和现代性的享乐主义满足方式在此达到一种奇妙的融合与统一。

四、结语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一个剧烈变迁和高速转轨的社会,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消费主义的发展也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迥然相异的形态,同时具备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特性。 从消费主义与生产主义的关系来看,它体现了现代化目标与后现代性手段的高度统一;从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消费方式的文化意涵来看,它兼具现代性区隔加深和后现代多元融合的相反趋势;从生产影像制造欲望的层面来看,它依赖于后现代的心理需求和现代主义满足方式的相互结合。

由于这种复杂性和二重性,我们不能够单纯用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解释当代中国消费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在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双重语境中去思考消费文化的现象,才能对它的发展过程、本质特征以及它带给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 考 文 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0.

[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8;79.

[3]保罗·福赛尔.格调[M].梁丽真,乐涛,石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8.

[4]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76.

[5]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5;98;179.

[6]田龙过.鲍德里亚消费意识形态考察[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8.

[7]王德盛.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J].文艺争鸣,2003(6):6-9.

[责任编辑张雁影]

Between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The Duality in 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in Modern China

LUXiao-lin

(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Policy started, the Consumerism in China developed differently from which in western countries, presenting the duality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ism and Productivism, the modernized goals and the post-modernized means are highly unified.With respect to the Symbolized Value of commodity and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consuming pattern, the modern trend of distinction and the post-modern trend of integration are overlapping here.In regard to producing visions and evoking desires, the post-modernism psychological needs are satisfied by modernism means.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developing in modern China depicts the overlapping and continuity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in a transforming society, from which we can further explore its cultural and economic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the culture of consumption; Productivism; modernity;post-modernism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3-0010-03

作者简介:鲁肖麟,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心理。

收稿日期:2015-03-11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03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审美·家国·想象:由沪上咖啡馆到知识分子的“恋地情结”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