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山西旅游文本的翻译——以中国山西首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旅游文化节宣传册为例
2016-05-04张亚丽
张亚丽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山西旅游文本的翻译
——以中国山西首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旅游文化节宣传册为例
张亚丽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国山西首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旅游节宣传册文本中存在不少误译,结合纠正这些误译的具体实例,可以总结和探讨旅游文本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实现跨文化交际,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差异; 旅游文本; 翻译策略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美称。[1]山西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山西寺庙道观荟萃,其中五台山寺庙群、华严寺、悬空寺、云冈石窟、永乐宫、关帝庙均是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的圣地。山西的平遥、碛口、乔家大院等古城古镇展现了特有的地域传统文化。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大山西省古城古镇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2015年8月28日,山西省旅游局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了中国山西“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文化旅游推介会。大会邀请了英国、德国、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旅行商,法国普罗万古镇、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16个知名古镇负责人及山西省各大旅游景区负责人共约400多人参加了此次推介会。推介会上,笔者作为驻场翻译搜集了山西各个古城古镇旅游景点的宣传资料,仔细阅读后,发现资料中存在许多因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现象。存在这种情况,不仅不能达到交际与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影响对外宣传的效果。
一、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
英国人类文化学之父爱德华·泰勒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因此显示着各自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历史积淀。中国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而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是海洋商业文化。[3]在思想上,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是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教文化以及现代文化揉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4]强调天人对立,征服自然。在宗教上,中国文化包含有一些道教和佛教的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而西方则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圣经》思想几乎主宰着所有的精神领域。东西方文化渊源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二、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
各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5]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因此,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实现语言转换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尽量实现语言对等,顺利完成交际任务。本次推介会上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存在以下误译。
(一)由于典故、习语的差异引起的误译
山西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积累沉淀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习语民谣等。这些历史典故习语等在中国基本家喻户晓,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有些典故和习语不是单从字面翻译就能理解得了。比如,由山西省旅游局提供的宣传册中有一段介绍平遥古城民宅特点的文字。
原文:One of the Ten Strange Customs in Pingyao Ancient City is the half covered houses.The most popular saying is “Four flows of water running to the hall” or “Nourishing water won’t flow to the farmland of others”.
中国人非常讲究风水,在堪舆学中,水为财,水深民必富,因此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但是在西方,水就是人们日常的生活必需品,根本不会联想到“财”,更不会看懂上面的翻译,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再比如,同样是山西省旅游局提供的宣传册,在介绍介子推的历史典故时,这样说。
原文:It is said that after the death of Jie Zitui, to honor him, Duke Wen of Jin worn clogs made of unburned and he could see Jie Zitui when he bowed his head.He signed:“How sad, under the feet” and the name of “under the feet” also started from this.
文中“under the feet”是对“足下”的字面意思翻译,“足下”一词,取其睹物思人,感怀昔日之情之意,现在衍生为对朋友的敬称。如果直接将“足下”翻译成“under the feet”, 相信西方人或者是学英语的人都难以理解其意。
(二)由于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意象差异造成的误译
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义,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与文化意象则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图示。比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祥的象征, 在政治上象征着革命和进步,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如今那些革命根据地成为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区。在西方红色却是血腥、暴力的象征。在宣传册中,介绍山西“红色旅游区”的译文是:Red Tourist Attraction, 如果不给游客解释清楚,给他们的意象可能就是血腥与暴力。
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现象。比如,乌龟在中国是长寿的标识。乌龟与恐龙同样是史前动物,但是恐龙只留下了化石,而乌龟却顽强地生存至今。除此之外,龟与贵谐音,寓意富贵和权力,所以古代把乌龟作为图腾,立龟碑、设龟馆、取龟名等,乌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西方文化中,乌龟只不过是只缓慢爬行的普通动物而已,不会与中国人一样引起共鸣。比如,同一本宣传册上介绍平遥古城情况有这样的文字:The ancient city’s overall layout was designed in the shape of a turtle.Thus, Pingyao was called Turtle City.当西方人不了解中国龟文化的时候,这样的翻译可能让外国游客很茫然。
(三)由于价值观和思维差异引起的误译
中国自古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忠”、“孝”,往往以家庭为单位,顾全大局,[6]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注重“自立”、“自强”;中国人讲究社会伦理,西方人则讲究个体道德;中国人谦虚内敛,在传情达意时善于使用螺旋式思维,喜欢用暗示、隐喻、含蓄的方法表达思想和体现艺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型,[7]反映在语言上,强调逻辑性,简洁、自然、直观。宣传册在介绍乔家发家史上有这样一段文字:Considering his prosperity, he can be called “diamond bachelor” now and he could select a beautiful young girl.However, why did he marry a widow? 这段文字包含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婚姻观,中国古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折不扣的体现在这段话里。但是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婚姻价值观,男女平等。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译文资料恐怕会想:“为什么有钱人就不能娶寡妇为妻?”
再比如介绍乔家大院老院里的一块影壁有这样的文字。
There are a lot of exquisite brick carvings on the screen.The four lionsmean safety in four seasons.The halberd, chime stone and Ruyi stand for happiness and auspiciousness.The trees and mountains signify bounty happiness and longevity.The six deer means six directions or refers to the universal.The owner of the yard hoped to develop a strong business all over the country.
中国人总喜欢借物喻人,将美好的思想及寓意通过事物来表现出来,影壁上雕有戟、磬、如意,寓意着能文能武、吉庆如意。芙蓉树和寿山暗喻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六对鹿,鹿与“路”同音,比喻六合,泛指天下,暗合着六合通顺、经商致富。这么丰富的文化,如果按照上面的翻译,就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外国游客只能如看天书,不明就里。
(四)由于宗教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
儒教、佛教、道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宗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与之相应的宗教建筑如寺院佛塔、道观庙宇也陆续兴建,慢慢地就积累了大量的宗教术语文化。在西方,多数人信仰基督教,认为上帝主宰一切,宗教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旅游宣传册里对永乐宫壁画的描述是这样的:Sanqing Hall is the main hall of Yongle Palace, the wall painting reflects the pilgrimage scale.With 286 gods, the painting is 4.26 meters in height and 94.68 meters in length.当外国游客看到“gods”时,势必会联想到上帝,而不是中国道教里的诸神。
又如晋祠“圣母殿”被译为“the Hall of Saint Mother”, “ saint”的意思是(与基督教有关)圣徒、神圣的。因此,这样的译文很可能被西方人误解为圣母玛利亚,而并非晋国始祖唐叔虞的母亲,这两者千差万别啊!其实换一个词就完全可以避免误解,译为“the Hall of Sacred Mother”。“sacred”指(与宗教有关)神圣的。
三、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英译策略
(一)增译法——补充历史文化信息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人物、习俗典故、宗教及建筑等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对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未必能完全了解,更何况是外国游客。因此,在英译时适当采用增译法,对一些特殊文化进行补充说明和充分解释,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作为宣传山西的旅游宣传手册,想通过无声的语言达到交流交际的目的,就得将中国传统文化解释清楚、到位,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山西古城古镇的魅力。
1.如上文提到平遥古城的布局介绍:The ancient city’s overall layout was designed in the shape of a turtle.Thus, Pingyao was called Turtle City.后面不妨再加注解释: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turtle is considered to be lucky, peaceful and long life.这样解释完,估计游客就会马上明白中国龟文化的含义。
2.再比如上文在介绍永乐宫的三清殿时,With 286 gods, the painting is 4.26 meters in height and 94.68 meters in length.在gods 前面加上Taoist, 游客当然不会联系到上帝了。
3.“Under the feet”亦可音译为“Zuxia”,无论哪种译法,均需要添加解释: “Under the feet” means close friends.这样外国游客才能读懂。
4.上文介绍乔家史时有一句“Why did he marry a widow?”。在此可增加注释:In the old society, men have a higher position than women.A man can marry several women as his wives in his life, but it’s a taboo to marry a widow and a widow is viewed as a symbol of unluckiness.解释完后相信游客的误解也会随着消失,同时也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
5.永乐宫壁画上的诸神可以用译文“Chinese gods”代替“gods”,会让游客明白这是中国宗教文化。
(二)类比法——弥补文化空缺
类比法即用游客熟悉的事物,包括地理、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进行类比,使译文显得通俗易懂,帮助游客理解和加深印象。[8]在跨文化交际中,灵活地使用类比法,能消除与游客之间的交流障碍,更能拉近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上文在介绍乔家大院建筑特点时,使用了习语“肥水不流外人田”,宣传册上译为“Nourishing water won’t flow to the farmland of others.” 这样按照字面意思翻译的习语,只能增加交流障碍。与其这样翻译,不如使用类比法,借用外国游客熟悉的习语“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to his own mill.” 不仅表达形象直观,而且实现了功能对等。
在介绍年代和朝代的时候,不妨使用类比法效果会更好一些。中国的历史年代和改朝换代较为复杂,很难将历史朝代和其相对应的年代联系起来。这种情况下不如借用外国的重要年份或者事件进行比较,游客就会有一个清楚的时间概念。比如在介绍关帝庙时,山西旅游局的译文是: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s on some steles, Jiezhou Temple of Guan Yu was built as early as Sui Dynasty.外国游客根本就不清楚隋朝是哪个朝代,对应的是哪个年段。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了解游客的国籍及其客源国概况,找出与隋朝对应的重要事件或历史时间,游客就会很快知道朝代所对应的具体年代。当然这样的类比法要灵活使用,前提是对目的语历史文化非常了解。
(三)减译法——过滤低值信息
汉语言在形式上注重天人合一,用词讲究、文笔优美,喜欢用华丽的辞藻来描写景物,更善于用文人古诗来衬托风景的优美、壮观等特点。而英语简洁明快,注重事物的逻辑推理。如果在翻译时对原文逐字翻译,势必增加一些无用信息,设置交际障碍。
1.宣传手册中有一段介绍恒山风景的译文:However, you must have heard about Mount Heng for many times but have you ever been here till now? Shun arrived here even 4,000 years ago and honored it as Beiyue; the First Emperor of Qin, the Emperor Wu of Han Dynasty,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Emperor Taizu of Song Dynasty all paid a visit here.Furthermore, Li Bai, Jia Dao, Yuan Haowen and Xu Xiake had been here as well.为了强调恒山景区的优美,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帝王及文人骚客曾经到此一游。可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李白等大文豪在外国游客眼里都是一些陌生的字眼,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意象,只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不妨采用减译法,过滤掉一些低值信息,将上文改为:Mount Heng is so beautiful that it had ever attracted quite a lot great emperors and famous poets to pay a visit here.
2.介绍永济大铁牛历史的译文:The iron oxen were cast in Kaiyuan period of Tang Dynasty.句中的“Kaiyuan period” 完全可以省掉,减少多余的文化干扰。
3.上文提到乔家影壁的介绍采用减译法译为“ There are a lot of exquisite brick carvings on the screen.Auspicious animals, flowers, trees and mountains are carved to send the owner’s best wishes to the whole family.
中西文化差异是多样的、复杂的。在翻译中,译者要真正了解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要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在尊重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英译策略尽量实现两种文化的等值转换,达到交际的目的。山西作为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政策引导下,作为对外宣传的窗口,旅游宣传册一定要制作得尽善尽美,让更多的国际国内游客了解山西、走进山西,把“晋善晋美”的山西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黄碧蓉.思维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3(5):87-90.
[3]赵慧敏.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100-102.
[4]冯世梅.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1):22-24.
[5]张建丽.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新余高专学报,2006(6):32-34.
[6]谭慧明.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渤海大学学报,2004(6):115-118.
[7]杨柳青.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晋祠景点介绍英译策略探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10-112.
[8]魏星.导游翻译语言修炼[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朱毅然]
The Translation of Shanxi Tourism Text Based on 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A Cas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al Festival of Ancient Town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ZHANGYa-li
(TaiyuanTourismVocationalCollege,Taiyuan030032,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texts i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al Festival of Ancient Towns alo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tourism text.Mistranslatio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ranslation under culture, expecting to be helpful for the Shanxi’s going out.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 tourism text; transl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p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3-0070-04
作者简介:张亚丽,女,山西运城人,教育硕士,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5-10-20;修回日期:2015-11-15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