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角落
2016-05-04广西陈勇钊
◎文/广西·陈勇钊
中国的文化角落
◎文/广西·陈勇钊
北京胡同
板块邮箱:leiyanmaomao@126.com
胡同文化,古老的深沉气度
走进北京胡同,你总会被它那浑厚沉实的气度所慑服。砖缝苔痕的平凡影象,印证着这座中华古都的风雨沧桑。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大部分形成于元、明、清三代。“胡同”是蒙古语的音译,京话有古语:“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而这些寂寞窄小的胡同深处却有着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思想根源。
傩戏面具
细窄暗淡的胡同,对传统北京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深重悠长的影响。胡同里是安静的,时间在这里似乎凝固,再大的历史风浪一经这小巷的过滤,就变得平静如镜。因此,胡同居民大多朴实敦厚,心态偏于保守。他们经历朝代更迭,看惯风云际会,逐渐养成安分守己生活态度,在忍耐中构造自己的人生哲学。胡同居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萝卜馒头,合家平安,足矣。
在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胡同都被推土机“疯掉似的”推平,高楼广场,大路公园,这些现代发展的象征物拔地而起。古老曲折的胡同在人类文化闪电式更新的今天,像一件逐渐被废弃的旧有生活器具,似乎已黯然失色了。
北京胡同中大多都是元明清的遗存,甚至道路的实体都没变。而且透过这些遗存,我们还能窥到唐宋时代北京的面貌。同时,胡同和四合院一起,已成为北京人的一种精神支柱与文化底蕴,成为一座古都最深层次的记忆。
水乡文化,细腻的古典情愫
中国南方,温润柔和,孕育出南方人水般灵动的细腻性情。“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南国水乡那种小桥流水,撑舟轻过的宁静和谐,一直是无数人心中的理想归景。茶馆、皮影戏、阿婆茶、摇快船、花鼓……这些古老的文化现象,弥漫着江南水乡的古朴情调与淳浓韵味,在岁月流淌中溯出了一份珍贵的人文魅力,成为一方标记。
驳岸、拱桥、水巷,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面,明清建筑的静谧街巷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特有风貌。
水乡人大都平静朴质,在和睦的气氛中过着自己恬静的平凡生活。也许缺少竞争压力,但他们却能够自得其乐,男的每天悠然地摇着小舟,沿着水道穿梭于各街市,喂养鸬鹚捕鱼,不时和岸上相识的人用浓浓的地方口音聊上几句;女的编织纺纱,挑担卖货,同行的几个聊着地北天南。这样的无争性情,也许只属于的水乡人吧!
近年来,水乡旅游成为热潮,周庄、同里、乌镇……这些原来不为人知的江南古镇,现在都成为旅游“卖点”。无可否认,商业开发可以促进水乡经济飞速发展,但由此带来的人为破坏却是永久的,难以修复,那种古典的水乡情愫在热闹的商业改造中已经逐渐远去了。如果将来水乡只余下人造的矫情,那又是怎样的悲哀呢?
手工文化,活态的文明演绎
中国各地各族的传统技艺一向以其惊人的精细度和极高的智慧容量闻名于世。如缂丝技艺、剪纸艺术、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松江顾绣、湖南滩头年画、傩戏和傩戏面具、木刻版画、皮影戏和皮影娃娃等,无不令人叹服于其巧妙的手工技法和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技艺的独特性和严谨性使它们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享有非凡的知名度。就像“刀刻丝绸”的缂丝,逐花异色且针数规定的云锦,以名画为蓝本的顾绣,断连镂空的剪纸,一人饰多角的皮影,“一画二十工序”的滩头年画等等,都具有十分珍贵的鉴赏价值和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社会急速发展,传统文化的面向性相对变窄,资源严重流失,极少有人再愿意用毕生精力潜心研究一种工艺,后继无人的情况严重。而且行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政府的保护机制也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水乡周庄
宗祠文化,原始的精神回归
宗祠,是中国各地人们对自己家族祖上进行拜祭供奉的地方。在中华历史上,许多宗祠都成为记载岁月洗礼的文化象征地,长年香火不断。同时,由于各地民俗风情不同,祠堂建筑的装刻雕饰也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曲阜孔庙的庄严大气,重庆武侯庙的深沉巍然,广东陈家祠的精雕细琢……宗祠的形成发展,沉淀梳理出华夏思想的融合进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血统观念和氏族思想几乎占着核心地位。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思想惯性,使他们对远去的亲人和自己的血脉源泉都表现出惊人的仰视崇拜。而且,像孔庙、武侯祠那样,祠堂已从家族祖先的敬仰供奉地拓展到地方文化的源泉了。
在经济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被不断排挤洗刷,灵隐化的现象已非常严重了。宗祠在各地的发展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很多地方的祠堂都已经年久失修,陈旧腐落,在现代人忙碌工作的身影中,宗祠被冷落遗忘,伴随那饱经风雨侵蚀的断壁残垣的,也许就只有年老蹒跚的守园人了。
曲阜孔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