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评价研究
2016-05-03王昊宇马瑛
王昊宇 马瑛
摘 要:从开发强度指数和供给能力指数两个方面构建了新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不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开发强度指数较小。(2)全疆大部分地州(市)具有较强的供给能力,土地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较大。(3)绝大数地州建设用地处于开发不足、严重开发不足的状态,极少数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4)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处于失衡的地州占多数,处于均衡状态的占少数。为此,新疆应在协调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合理优化配置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开发强度;供给能力;均衡度;失衡度;新疆;建设用地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5.034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quilibrium Degree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in Xinjiang
WANG Haoyu, MA Y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Xinjiang,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strength index and the supply ability index, the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model of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balance degree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btained the following main conclusions: (1) construction of most of Xinjiang prefectures (cities) with the small scale, the construction land development use of economic efficiency was not high,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dex is smaller. (2) Most states (cities) of Xinjiang had a strong supply capac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space and great potential. (3) The vast large number of prefectures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development shortage, serious lack of development, quite a few in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4) The construction land utilization in imbalances in the majority, in the 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minority. To this end, Xinjiang should be in harmony with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land use, based on the rational optimization of the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Key words: development intensity; supply capacity; balance degree; unbalance degree; Xinjiang; construction land
新疆作为我国经济后发区,西部大开发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近年来,新疆绿洲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性、耦合性呈递减态势,城市系统和土地利用系统之间的和谐度较低,一些地区的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1-4]。而土地与其他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尤其南疆地区,土地面积大,但人口少,劳动力以及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建设用地的产值效率不高 [5-8]。人口分布的不均匀,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各地州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此情况下,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调控作用,为全疆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更是关系到新疆的社会的稳定和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9-12]。因此,分析建设用地在各个地州扩张的差异性,扩张的合理规模以及在空间上分配的合理性,可以为自治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对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二是建设用地供给能力。在此基础上借鉴陈逸等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建设用地开发广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来选取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评价指标,从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环境压力来选取建设用地供给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1.1.1 开发强度指标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用开发广度指数、人口容量指数、经济密度指数和环境承载指数来表征。
(1)开发强度指数。土地开发广度反映了区域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规模、资金的投入以及人力的投入,用建设用地比重、资金投入强度和能源投入强度来表示,土地开发广度指数越大,意味着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越大。其中建设用地比重=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资金投入强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 能源投入强度=标准煤使用量/建设用地面积。
(2)人口容量指数。人口容量指数是反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最直接因素。用地均人口密度、地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就业容量来表示。其中,地均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地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镇人口/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就业容量=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建设用地面积。
(3)经济密度指数。单位产出水平高,意味着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越大。用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经济效率和人均城镇人口二三产业产值来表示。其中,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经济效率=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面积;人均城镇人口二三产业产值=二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
1.1.2 供给能力指标 建设用地供给能力用资源保障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来表示。
(1)资源保障指数。区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程度,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建设用地供给的能力就越强。用耕地资源禀赋度、水资源禀赋度来表示。其中,耕地资源禀赋度=耕地面积/总人口;水资源禀赋度=水资源拥有量/总人口。未利用地比重=未利用地面积/土地面积
(2)生态安全指数。生态安全的保障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代表生态保护价值或自然生境维持的必要性程度,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可采用地均生态服务价值来表示。不同学者计算出的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借鉴国外学者Costanza等[13]和国内学者谢高地等[14]的研究成果(表2),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新疆牧草地、耕地和园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即新疆牧草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5 823.75元·hm-2,耕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4 831.10元·hm-2,林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为15 981.35元·hm-2,由于新疆的园地以果园为主,所以可以将园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看作与森林相似,即把林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近似看作园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
(3)环境承载力指数。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但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为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用SO2、COD和固体垃圾的排放量来表示环境承载指数。单位面积排放量越大,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开发强度也就越高。其中,地均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放量/建设用地面积;地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建设用地面积;地均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建设用地面积。
1.2 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评价模型
1.2.1 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供给能力指数计算模型 杨峰等[15]认为要达到土地开发程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均衡状态,就需要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与土地供给能力指数的离差系数越小越好,所以利用离差系数法来构建土地开发强度指数的数学模型、土地供给能力指数的数学模型如(1)~(8)式所示:
B1=0.5[(C1+C2+C3+C4)/4+(C1*C2*C3*C4)1/4] (1)
B2=0.5[(C5+C6+C7)/3+(C5*C6*C7)1/3](2)
C1=0.5[(D1+D2+D3)/3+(D1*D2*D3)1/3](3)
C2=0.5[(D4+D5+D6)/3+(D4*D5*D6)1/3](4)
C3=0.5[(D7+D8)/2+(D7*D81/2] (5)
C4=0.5[(D9+D10+D11)/3+(D9*D10*D11)1/3] (6)
C5= 0.5[(D12+D13+D14+D15)/4+(D12*D13*D14*C15)1/4] (7)
C6=0.5[(D16+D17+D18)/3+(D16*D17*D181/3] (8)
(1)~(7)式中,B1表示土地开发强度指数,B2表示土地供给能力,C1表示开发强度指数、C2表示人口容量指数、C3表示经济密度指数、C4表示环境承载、C5表示资源保障系数、C6表示生态安全指数、C7表示环境承载力指数。
1.2.2 均衡度计算模型 同理,建设用的开发均衡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M=[]L(9)
式中,M表示土地开发均衡度,α和β为权数,考虑到土地开发均衡度受到土地开发强度和土地供给能力影响的重要性相当,同时为了方便计算,本文取α=β=0.5,为了使得计算结果具有层次性,采用L作为调节系数,一般情况下取2~5,本文取中间值L=2.5。
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就需要土地开发强度与土地供给能力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协调性,由以上数学模型的性质可知,均衡度M的取值范围为M∈[0,1],M值约接近于1表示土地开发约趋于均衡状态,M值约接近于0表示土地开发约趋于不均衡状态。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均衡状态的层次性,本文将计算结果分为不均衡(M=0)、重度失衡(M∈(0,0.1])、严重失衡(M∈(0.1,0.2])、中度失衡(M∈(0.2,0.3])、一般失衡(M ∈(0.3,0.4])、轻度失衡(M∈(0.4,0.5])、勉强均衡(M∈(0.5,0.6])、一般均衡(M∈(0.6,0.7])、中度均衡(M∈(0.7,0.8])、中高度均衡(M∈(0.8,0.9])、高度均衡(M∈(0.9,0.1])、最佳均衡(M=1)。
1.2.3 失衡度计算模型 陈逸等[16]认为,各地区的土地开发容量、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土地开发限度或极限开发容量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而影响开发容量供给能力的差异在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容量的差异。本文所要研究的土地开发均衡度是指土地开发强度指数与土地供给能力指数的比值,用这个比值来分析和判断各区域土地开发处于均衡状态还是失衡状态。
N=B1/B2 (10)
式中,N表示失衡指数,B1表示土地开发强度指数,B2表示土地供给能力。
实际上,失衡指数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要实现N=1,在实际中是难以实现的。为了体现出研究结果的层次性,将计算结果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均衡开发(M =∈(0.8,1.2])、过度开发(M =∈(1.2,5])、严重过度开发(M =∈(5,∞))、开发不足(M =∈(0.5,0.8])、严重开发不足(M =∈(0,0.5])
1.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研究的对象包括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哈萨克斯坦族自治州直属县、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14个地州市。所涉及到的土地、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新疆各地州市统计年鉴、新疆国土资源厅。
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与缩小指标之间的数量级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式为:
正向指标:Xij=
(11)
负向指标:Xij=
(12)
式中,X为处理前指标的值;Xc为标准化后指标的值;XMax为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大值;Mmin为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小值,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如。
2 结果与分析
2.1 开发强度分析
从开发广度指数来看,14个地州(市)均低于0.5,全疆平均水平为0.171 5,最高的是克拉玛依市(0.497 9),最低的是和田地区(0.015 5),而其他大多数地州(市)的开发广度指数集中在0.1~0.3之间,共有9个,占64.29%,而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的开发广度指数均低于0.1,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从人口密度指数来看,全疆平均水平为0.220 6,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0.715 5),最低的是哈密地区(0.002 5),而其余12个地州(市)的人口密度指数均低于0.3,介于0.1~0.3之间的最多,有8个,占57.14%,低于0.1的有4个,占28.57%。从经济密度指数来看,各地州差异悬殊较大,全疆平均水平为0.145 5。最高的是乌鲁木齐市(0.562 5),最低的是和田地区(0.002 3)。其中,经济密度指数大于0.5的有2个,占14.29%,而其余的地州市介于0~0.2之间,经济密度指数较小,其中介于0.1~0.2之间的有4个,占28.57%,介于0~0.1之间的有8个,占57.14%。总体上看,全疆各地州市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都偏低,平均水平为0.165 4,而且各地州市之间的空间分异也较为明显,乌鲁木齐市的开发强度指数最大(0.524 5),和田地区的开发强度指数最小(0.023 7),而其他地州市的开发强度指数大多数集中分布在0.1~0.2之间,共7个地州(市),占50.00%,介于0.2~0.3之间的仅有1个,占7.14%,低于0.1的有4个,占28.57%。表明,新疆绝大多数地州的建设用地的规模、建设用地承载的人口数量以及建设用地产生的经济效益都较小。
2.2 供给能力分析
从资源保障系数来看,整体不高,绝大数地州市低于0.5,全疆平均水平为0.186 8,最高的是巴州(0.743 9),最低的是乌鲁木齐市(0.014 2)。其中,有7个地州(市)的资源保障系数集中分布在0.1~0.2之间,占50%,有2个地州(市)的资源保障系数介于0.2~0.3之间,占14.28%,有4个地州(市)的资源保障系数介于0~0.1之间,占28.56%,有1个地州(巴州,0.743 9)的资源保障系数大于0.5。从生态安全指数来看,全疆平均水平为0.311 9,较其他指数相比,全疆的生态安全指数相对较高,最高的是巴州(0.704 6),最低的是克拉玛依市(0.005 8)。其中,有3个地州(市)的生态安全指数高于0.5,占21.43%,分别是巴州(0.704 6)、 阿克苏地区(0.613 6)以及和田地区(0.581 3),有4个地州介于0.4~0.5之间,占28.57%,有1个介于0.2~0.3之间,占7.14%,有3个介于0.1~0.2之间,占21.43%,有3个介于0~0.1之间,占21.43%。从环境承载力指数来看,全疆平均水平为0.781 7,最高的是克州(1.000 0),最低的是乌鲁木齐市(0.000 0)。除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之外,其余12个地州的环境承载力指数均大于5,其中,介于0.9~1的有5个,占35.71%,介于0.8~0.9 的有4个,占28.57%,介于0.7~0.8的有2个,占14.28%,介于0.6~0.7的有1个,占7.14%,低于0.5的有2个,占14.28%。整体上看,环境承载力指数在所有指数中最高。总体上看,各地州市的土地供给能力指数高于土地开发强度指数,全疆平均水平为0.371 2,最高的是巴州(0.693 0),最低的是乌鲁木齐市(0.006 2)。绝大数地州(市)的土地供给能力指数集中分布在0.3~0.5之间,其中介于0.4~0.5的有6个,占42.86%,介于0.3~0.4之间的有4个,占28.57%。表明,新疆大多数地州具有较高的土地供给能力。
2.3 均衡度分析
根据上文分类依据,将14个地州的失衡度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整体上看,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开发不足,经济发达的地区,建设用地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其中,有 9个地州市属于严重开发不足,占64.29%,分别是克州、喀什地区、巴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和田地区、昌吉州,有3个地州属于开发不足,占21.43%,分别是吐鲁番地区、博州、伊犁州直。表明,这些地州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未能发挥其社会、经济等功能,需要适当投入财力、物力及人力挖掘土地资源开发盈余的空间,提升土地资源增值增效的潜力。严重过度开发和过度开发的各1个,即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在这种土地开发盈余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若不及时采取土地调控措施,将可能对资源、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很大的威胁,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理,根据以上分类依据,将14个地州的均衡度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 新疆14个地州市中仅有5个地区处于均衡状态,占35.71%,其中一般均衡区有1个,即克拉玛依市,中度均衡区有4个,分别是吐鲁番地区、昌吉州、伊犁州直、博州,有9个地区处于失衡状态,其中一般失衡区和中度失衡区各3个,占42.86%,严重失衡区1个,占7.14%,重度失衡区2个,占14.28%。总体上说,建设用地利用处于失衡的地州占绝大数,应该引起自治区政府部门和国土资源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相关调控政策,实现土地资源在高效、合理的状态下得到优化配置。
结合失衡指数将14个地州市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状态进行归类,如表6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失衡区中,乌鲁木齐市是严重过度开发导致失衡,而哈密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巴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及和田地区则是严重开发不足导致失衡。克拉玛依市过度开发却达到了一般均衡,吐鲁番地区、伊犁州直、博州开发不足却达到了中度均衡。表明,在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均衡发展。
3 结 论
(1)全疆各地州市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都偏低,差异较为明显,大部分地州集中分布在0.1~0.3之间。表明,新疆大多数地州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其中,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属于高、中高开发强度区,昌吉州、博州、伊犁州直属于中开发强度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哈密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属于中低开发强度区,和田地区属于低开发强度区。
(2)较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数而言,全疆各地州市的土地供给能力指数高于土地开发强度指数,差异明显,大部分集中分布在0.3~0.5之间。表明,新疆绝大多数地州市的土地开发空间还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当地城市的扩张和建设用地利用的需求。其中,巴州属于高能力供给区,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和田地区属于中高能力供给区,克州、喀什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州、阿勒泰地区、博州、伊犁州直属于中能力供给区,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属于中低能力供给区,乌鲁木齐市属于低能力供给区。
(3)绝大数地州建设用地处于开发不足、严重开发不足的状态,极少数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其中,乌鲁木齐市属于严重过度开发区,克拉玛依市属于过度开发区,未来,这两个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压力较大;吐鲁番地区、博州、伊犁州直属于开发不足区,克州、喀什地区、巴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和田地区、昌吉州属于严重开发不足区,这些地州应该循序渐进地扩大建设用地的面积,优化二三产业结构,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建设用地利用处于失衡的地州占多数,处于均衡状态的占少数。其中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属于一般失衡区,克州、喀什地区、巴州属于中度失衡区,哈密地区属于严重失衡区,乌鲁木齐市、和田地区属于重度失衡区。
参考文献:
[1] 李青,苗莉.基于耦合度的新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7):750-753.
[2] 郑飞,刘光远,刘志有.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耦合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251-256.
[3] 杨燕玲.新疆各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166-168, 171.
[4]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等.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44-49.
[5] 段祖亮,张小雷,权晓燕.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新疆建设用地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26(4):451-457.
[6] 孟梅,蒲春玲.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分析——以新疆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24-27.
[7] 热米拉·托合提,秦放鸣,艾散·帕合提.新疆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新疆的面板数据[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1-15.
[8] 何春霞.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新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9]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10] 王慧杰,常顺利,张毓涛.新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27-133.
[11] 王雪梅,唐梦迎,席瑞.新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4(6):97-100.
[12] 马爱慧,李默,李晓东.基于AHP的新疆土地利用综合承载力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3):114-118.
[13] ROBERT C, RALPH D, RUDOLF G,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14] 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1,23(6):5-9.
[15] 杨峰,孙世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判断及实例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40-16
[16] 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 中国各省域建设用地开发空间均衡度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2012(12):1424-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