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6-05-03蒋丽明
蒋丽明
拥有一个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耐心说教,讲清道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引导教育要更加细致,更加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
(1)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
(2)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通过欣赏儿歌《小孩应把卫生讲》,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通过反复训练、练习,并发展适当的态度,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上,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不会做,就要仔细的做示范。随时都要有“习惯教育”的意识,狠抓孩子的习惯培养。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还要通过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和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借助教具练习、口头表扬、奖励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其掌握,形成良好习惯为止。
三、榜样示范,注重熏陶
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教,更要靠教师平时在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及正面示范,为孩子们做出良好榜样。在与幼儿相处时,教师的言行理应是一个优秀的典范,正所谓言传更要身教!如,要求幼儿不能坐在桌子上,那么,不论在何种场合,教师都不能往桌子上坐。又如,教师不小心撞到了孩子,蹲下去真诚的向孩子道声“对不起”;教师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孩子说:“请你帮我一下好吗?”……,这样,教师才是真正走入了孩子们的世界,融入了孩子们的心灵,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孩子们也会在这种彬彬有礼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懂得各种礼貌用语。
四、讲究方法,因势利导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作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幼儿中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自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因此老师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鼓励其坚持下去,这样幼儿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五、家园配合,协调一致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往往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