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土地上的鼓乐

2016-05-03辽宁张国华

金秋 2016年8期
关键词:鼓乐喜庆唢呐

◎文/辽宁·张国华

黑土地上的鼓乐

◎文/辽宁·张国华

似一壶刚烈的酒,鼓乐温热了一方广袤的黑土地。

我所居住过的辽西乡下,民风古朴。鼓乐,作为人们一种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无意之中成为这里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一面锣,一架鼓,一对镲,几支唢呐,立马就能让气氛活跃起来。高兴的时候人们吹奏鼓乐,直教江河沸腾,大地拍手;悲伤的时候人们吹奏鼓乐,会让群山垂泪,星辰无语。贫困的时候人们吹奏鼓乐,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宣泄;现在生活富裕了,鼓乐吹奏出歌颂新生活的美好音符。这里的人们离不开鼓乐,就像他们离不开土地、庄稼、热炕头、旱烟和老酒。

我未曾探究过鼓乐的渊源,但我知道鼓乐在这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自有它的道理。方圆几百里之内,总有几“拨”鼓乐班子,各有各的绝活,各有各的特点,专为喜事服务,鼓乐班子可大可小,无论大小都论“拨”,大的十来个人,小的三五个人。老中青三结合,都是自愿组合,既能吹奏古曲,也能吹奏新歌。有鼓乐世家,更不乏吹奏高手,高手中,有能用鼻子吹的,有能同时吹奏几支唢呐的,有能连吹唢呐带打鼓点儿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聘请一“拨”鼓乐的价格也不是很贵,三五个人一百多块钱,十来个人二三百块钱,遇上特别困难的人家,就象征性地收一点,不图别的,图个喜庆乐和,钱是小事,丢了名声才是大事。鼓乐班子有他们立世的原则。

鼓乐班子一般在农闲季节踏上演出路程,每一次出行演奏,都是他们技艺的大展示,喜庆的气氛马上就在农家小院荡漾开来,而每个人的十八般武艺,也都向大家一一亮相。农家小院沸腾,整个村落沸腾,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演奏到精彩之处,叫好声不绝于耳,不只是拍掌,不只是叫好,人们还纷纷点播节目,《十八里相送》《夫妻双双把家还》《长相依》《十五的月亮》……从古到今,只要你点出来,他们基本就能吹出来,简直就是活曲库。最精彩的是婚娶当日,乐队班子着彩色古装一路吹吹打打迎新亲,成为一道最为动人的景观。新亲到家,他们通常还要表演一两段二人转,唱的精彩,吹的精彩,表演亦精彩,唱、吹、表演绝妙配合,把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东家脸上放光,新亲脸上放光,新郎新娘更是乐得合不上嘴。因为有了鼓乐,婚礼显得体体面面,热热闹闹。

我所认识的鼓乐班子中,有一拨叫“金苞米”乐队的,很是有名,他们的领班是姓吴的老汉,一缕银须,精神矍铄,据说,吴老汉吹的那杆唢呐已历经五代人,传到他这里不但把吹奏技法发扬光大,而且组建了鼓乐队。吴老汉年轻的时候长的很是英俊,可惜父母早逝,无以为家,背一支唢呐走天下,听说谁家办喜事,他就赶往那里贺喜。几年时间,他走遍了辽西的山山水水,吹出了一定的名声,还把一位漂亮的村姑娶到了一贫如洗的家里。那位村姑喜欢听他吹的乐曲,更喜欢他的容貌和大度的为人。当时吴老汉一心想要个男孩,好把他的唢呐传下去,几十年的时光里他不断迎来失望,老天好像有意与他作对,妻子一连为他生了五个女儿。令人庆幸的是,老汉的三女儿自小聪明伶俐,性格像男儿,见了唢呐比爹娘还亲,吴老汉万般无奈就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家训,把唢呐吹奏技法尽数传给了三女儿。她五岁开始学吹奏,十八岁出道,首场演出就获得了满堂彩,惊诧了在场须眉。吴老汉的心日见敞亮,适应新形势,组建鼓乐班为父老乡亲服务。鼓乐班中,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那是吴老汉未来的三女婿。吴老汉的这拨鼓乐队,集乡间鼓乐队各种吹奏技法之大成,人数最多,组队最早,服务态度最好,收费低廉,在当地名噪一时。请他们出场,一般要头一个月预定,定晚了,就不一定能请到了。以吴老汉为首的这拨鼓乐班子成员,在短短几年间就富了起来,但他们富裕后仍一如既往地走着演出的路程,一如既往地演奏着鼓乐。富了不忘众乡亲,每年腊月和正月,他们都无偿为乡亲们作专场演出。因为他们知道,这片土地需要鼓乐,乡亲们离不开鼓乐。

我对鼓乐产生兴趣,得缘于我的父亲。居住在故乡的父亲一生古道热肠,喜好热闹,生前,他年已高龄的时候,仍生活得健康,爽朗。他对鼓乐的痴迷,足可以代表乡亲们的精神情感,而这种痴迷无形之中就传染给了我。我结婚的时候是在家乡办的,父亲雇了拨鼓乐助兴,大哥家的侄儿结婚的时候,老父亲也同样雇了鼓乐,那种喜庆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使我坚定认为,农村办喜事一定要有鼓乐,没有鼓乐的喜事是大打折扣的喜事,总让人感到某种遗憾。

黑土地上的鼓乐饱含着父老乡亲对生活的激情,释放着火辣辣的情感。

猜你喜欢

鼓乐喜庆唢呐
鼓乐节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又听唢呐
喜庆的新年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喜庆的日子
欢歌喜庆的泼水节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