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苑林中的“小花”

2016-05-03山东王化清

金秋 2016年8期
关键词:咏春唐人唐诗

◎文/山东·王化清

唐诗苑林中的“小花”

◎文/山东·王化清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巅峰,它不仅拥有灿若星辰的众多诗人,有数量庞大的作品,仅《全唐诗》就收录了48900多首,而且艺术成就上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中以吟咏春天为题材的诗,即咏春诗,则是散发于这片园地中的朵朵芬芳的小花,它们在诗歌王国的春天里竞相绽放,色彩缤纷,香气四溢,成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将唐诗中的咏春诗称为“小花”,是从它的体裁形式和内容而言的。唐人的咏春诗多为近体诗,即绝句和律诗,具体而言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长度分别不过四句或八句,一般很少采用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古体诗,如乐府诗和歌行体等。“形式决定内容”,反过来,咏春诗短小的诗歌形式也是由其吟咏的内容所决定的。

春天为一年之始,古人认为春天属乾,阳性。汉乐府中这样赞美春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的足迹所至之处,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这和草木凋零、昆虫销声匿迹、死气沉沉的秋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北国瑟缩了一冬的人们怎能不对它格外地盼望、喜爱和珍惜呢?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准确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之情。所以立春过后,江北大地上虽然春寒料峭,但人们已迫不及待地寻觅春的信息:所谓“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我国古代将立春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每5天为一候),就是对早春的形象描述。而诗人们的心思是最为敏感细腻的,悄然而至的春的脚步又怎能逃过他们的眼睛?于是在发现那柳条上探出来的芽苞、那似雪非雪的腊梅花、那一场春雨过后跃跃欲出的小草、那枝头呼朋引伴的小鸟等春天的音符后,诗人们便挥毫写下了这样的佳句: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府八首》)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腊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归》)

东风何时至,一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

诸如此类的诗句,是诗人们在捕捉到春天的消息后情动于中的产物。因而咏春诗多为即兴之作,旨在传达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故无须鸿篇巨制,“辞达而已矣”。

从艺术上看,在唐人的咏春诗中,描写初春景象最美的一首当属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谓神来之笔,极准确地抓住了初春小草刚刚萌发的季节特征,“状不可描摹之物于眼前”。

在描摹盛春景象的诗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较为突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的“争”“啄”“渐”“才”四字,用的极为妥帖,准确地抓住了仲春的季节特征。

在吟咏暮春的诗中,王驾的《春晴》最为可喜: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其中一个“疑”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诗人对即将逝去的春的留恋。

在盼春、惜春的诗作中,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分别为翘楚之作。

在唐人的咏春诗中,柳、梅、草、东风、春雪、春雨、春鸟、春虫等是几个最常用的意象。其中,咏“柳”和“雨”的又最多,其代表作分别是贺知章《咏柳》和杜甫的《春夜喜雨》。

从总体上看,唐人的咏春诗虽然数量众多,艺术上也不乏精品乃至经典之作,亦鲜明体现了唐诗重感性的艺术特色,但毕竟是诗人触景生情、即兴而为的艺术小品,咏春诗在唐诗苑林中的角色意义,也就像其吟咏的对象——花草虫鱼等一样,是点缀和附丽,绝不是主角和栋梁。而且,比之早已自立门户的盛唐山水田园诗和盛唐边塞诗,它还缺少一支稳定的创作队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此外,从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看,“诗穷而后工”(欧阳修语),“文章宜秋气”(清人张潮语),而咏春诗春气旺盛,花开富贵,因而也很难追求深刻。好在造物主关闭了一扇门,同时又开了一扇窗,唐人咏春诗的清新、绮丽、可人的风格,则是其它题材的诗歌难以比拟的。

猜你喜欢

咏春唐人唐诗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咏春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黄茑咏春
唐诗赏读
咏春社团推动武术“非遗”进校园上海师范大学咏春社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