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军船分类与管理
2016-05-03
本刊记者
北洋政府重视海军的建设与发展,海军部设立军船质检管理的相关机构——军械司,负责船用设备的质量“稽核”与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北洋政府拥有了自己的四支舰队,很好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远洋军事任务与国内水上安全的保卫工作。
北洋政府的军船分类与规格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北洋海军继承了晚清政府的海军舰船,海军名称还是北洋水师。北洋的海军战舰,分为继承、改装、新建和进口四类。
北洋海军战船的第一类,为北洋海军部继承晚清政府北洋水师舰队的船只,包括大吨位的巡洋舰和鱼雷炮舰,如在英国订购的2艘海天级防护巡洋舰,德国产的3艘海容级防护巡洋舰、飞鹰号鱼雷炮舰,鱼雷艇等,4艘江字号和6艘楚字号浅水炮舰,4艘湖字号鱼雷艇等。
1912年3月30日,袁世凯任命刘冠雄为海军部总长,上将军衔,在北洋政府的前11届内阁中,刘冠雄出任了9届内阁的海军总长。
1913年4月,北洋政府海军部还计划至1920年时拥有28000吨级战列巡洋舰30艘(搭载10门356毫米主炮,总造价8.652亿元大洋)、3500吨级侦察巡洋舰12艘(4316万元)、1000吨级驱逐舰100艘(1510万元)、740吨级大潜水舰20艘(1.225亿元)。总造价高达12亿元大洋,按八年分期拨付。为此颁发了“造舰计划”——《民国三年至十年第一次造舰计划并理由书》,以抵御日本与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
由于财政原因,后北洋政府只拨款向欧洲订购400吨级驱逐舰12艘、1000吨级驱逐舰6艘。后因国际原因,改为订购3艘1800吨级防护巡洋舰、1艘4900吨级装甲巡洋舰。1915年奥匈帝国的相关船厂开工造船即将完工时,中国宣布对其宣战,这批战舰被扣押在当地,没有交付给北洋政府。
图1:北洋水师的部分战船
北洋海军战船的第二类,为北洋海军部改装的。如“江平”、“江安”、“江通”等浅水炮舰,都在1924年4月由某商贸公司——茂通公司的内河商船改装,皆为木壳船身明轮推进:其中“江平”舰身长47米,宽5.5米,吃水1米,排水量350吨,马力300匹,航速7.5节,乘员66人。“江安”舰身长48米,宽5.76米,吃水1米,排水量380吨,马力350匹,航速4.5节,乘员66人。“江通”舰身长45.7米,宽5.56米,吃水0.9米,排水量250吨,马力300匹,航速4.5节,乘员61人。各舰都装备4.7英寸炮1门,迫击炮1门和机枪4挺。以上三舰于1929年中苏三江口之役被俄舰击沉,1930年捞起后修复重新列装北洋水师。
北洋海军战船第三类,为北洋海军部新建的战船。如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利川”海军拖船,于1916年1月完工,建造费用为白银10.96万两,舰长44.8米,宽7.3米,舱深3.7米,吃水3米,排水量375吨,马力800匹,航速13节,装备2门37毫米炮、机枪4挺,乘员39人。
还比如191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建造了“永健”、“永绩”炮舰。其中“永健”炮舰船壳为钢质,“永绩”炮舰船壳为铁质。两船舰身长62.5米,宽9米,吃水近4米。排水量860吨。两座燃煤锅炉两部往复式蒸汽主机产生1350匹马力,最高航速13节。舰艏装备1门4英寸炮,舰尾1门3英寸炮,两舷共装47毫米炮4座。另有37毫米炮2门及40毫米炮1门。“永健”装备8毫米机枪1挺,“永健”装备709毫米机枪2挺。两船各自乘员130余人。
1918年,“海鹰”号炮艇由大沽造船所建造完工,被交付海军部使用。炮艇艇身长33米,宽5.5米,舱深3米,吃水2.4米,排水量140吨,装备37毫米炮2门,7.9毫米机枪2挺,最高航速8节,乘员42人。
1920年,另一艘炮艇“海鹏”号由江南造船所建造完工,也被交付北洋政府海军部使用。船型和船用设备与“海鹰”号基本一致。
1926年黄埔船坞建造了两艘200吨的浅水炮舰“东江”和“北江”,入列北洋政府海军部。
北洋海军战船的第四类,为北洋海军部进口国外的船只。如1910年在日本三菱和川崎船厂订购的“永丰”和“永翔”炮艇,排水780吨,于1913年3月交付南京。1922年,叛军陈炯民率军炮轰南京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由蒋介石护卫,安全离开南京到上海。蒋介石因“永丰舰事件”受到孙中山的重用,在政坛步入青云。还比如1928年底从美国购买了一艘测量舰“甘露”号。
北洋海军部以此为班底,建立了3个舰队,其中第一舰队负责长江口至辽东湾的水上安全,第二舰队负责长江口至铜山的水上安全,第三舰队负责铜山至琼州海峡的水上安全。
海军部战船的管理与军事作用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北洋政府为防范边境事端,于1919年4月将长江流域的“江亨”、“利捷”、“利绥”炮舰与武装拖轮“利川”,调往东北哈尔滨,于当地用商船改装的浅水炮舰“江平”、“江安”、“江通”和“利济”会合,组建北洋水师的第四舰队——吉黑江防舰队。
其中“利捷”、“利绥”均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在长江上游没收的德国炮舰,排水量200吨左右,平底,适宜航行松花江中。但从上海港口启航至松花江,航程遥远,不宜远行,后两舰的船舷用木板、水泥增高,舱面被木板箍成蛋形,再由排水量1000吨的运输舰“靖安”号拖带“利捷”和“利绥”两舰,护送至哈尔滨再返回。
图2:北洋政府的无武装测量舰“甘露”号
“江亨”排水量550吨,平底、低舷,装有4.7寸船首主炮一门,3英寸舰尾炮2门,另有机关枪4挺。“利川”为国产港口拖船,排水量375吨。1919年冬,吉黑江防舰队将“江亨”和“利川”借给苏联红军,苏军用此摧毁日军工事,击毙和生擒日军100余人。1920年4月,日本20余艘军舰包围了吉黑江防舰队,扬言要击沉中国军舰以实施报复,时任“江亨”巡洋舰舰长兼吉黑江防舰队分舰队领队长的陈季良(1883年~1945年)(福建福州人。后任“海容”号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下令开战,并令各舰备好舱底阀门,一旦失利,开启阀门使舰艇沉水。日海军见吉黑江防舰队如此勇猛,遂撤回,悻悻然作罢。
1918年,联合国联合14国出兵俄罗斯,军事干涉俄国内政,北洋政府也在14国之列,被应邀参战后,北洋海军部派出了“海容”号三等巡洋舰,前往海参崴,以保障那里的地区安全。海参崴原是中国领土,1860年被沙俄抢占,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1862年海参崴被改建为军港。“海容”号舰长95.7米,宽12.4米,吃水5.8米,排水量2950吨,马力7500匹,时速19.5海里。舰上备有克虏伯式150毫米炮3门,克式105毫米炮8门,克式60毫米炮2门,哈乞开斯式37毫米炮4门,马克沁式8毫米机枪5门,鱼雷发射管1个,载煤量580吨,载淡水量270吨,官兵263人。
启航前,“海容”号在上海入坞进行远航前的最后一次质量检查,包括战船勘底,检修机器。“海容”号还向海军部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将执行此次任务的各项所需,包括舰上人员、过冬设备、供应补给、粮饷服装等一一列出,请予补充。海军部按此报告,一一予以满足,补充了各种船用急需物资。
1918年4月9日,“海容”号巡洋舰在舰长林建章的指挥下,经4天航行,经韩国济州岛、对马海峡,抵达海参崴。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中华总商会以及当地华侨2万多人派出的代表,等候在港口热烈欢迎“海容”号巡洋舰。
1919年5月,海军部下令换防,由“海容”号的姐妹舰“海筹”号巡洋舰前往海参崴,暂时替代“海容”号巡洋舰。“海容”回国后,马上入坞进行了船质检查,发现舰底吸附了许多贝类,为防由此引发的进水管阻塞致使机器失灵的后果,对船底和船体周边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而不到四个月,“海筹”号巡洋舰在一次例行的质量检查中,发现锅炉渗漏,无法过冬,需要回国维修。于是,“海容”号巡洋舰再次从上海启程,前往海参崴。“海筹”号巡洋舰则驾驶回厦门进行维修检查。
由于船只质量检查准确及时,“海容”号在海参崴安全渡过了寒冬。当时,“海容”号的船体一天就能结冰二至三尺厚,由于没有除冰设备,只得每天早晚两次用木棍将坚冰打碎,否则舰体会发生危险。“海容”号巡洋舰的水柜和水管每天都有人进行质量检查,并用毛毡紧紧包扎起来,以免被冻。军舰的燃料是煤炭,需从当地购买,当地煤炭价格贵,质量差,大量煤渣的清理工作十分费力。淡水供应方面,由于“海容”没有自制淡水的设备,平时靠当地水船送水,冬季封冻,水船无法行驶,只能靠节约的方式,保障锅炉供暖用水。
1920年10月,海军部派“永健”号炮舰赴海参崴,替代“海容”巡洋舰,以保护当地华侨。“永健”号炮舰技术数据前有所叙,舰长王寿廷。“永健”号后来在1937年8月被日军飞机炸沉,成为抗战中战沉的第一艘中国军舰。
1920年11月,“海容”号巡洋舰胜利执行完任务回国。林建章因指挥有功,后升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总长。1937年9月,日军进犯南京。“海容”号与“海筹”号自沉于江阴附近,以阻挡日军的海上进攻。
军船质检管理的相关机构及职能
民国北洋政府海军部,主官为总长、次长,分军衡、军务、军械、军需、军学、军法六司。其中军械司分兵器、舰政、机器、设备四科。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颁发并施行了《海军部各厅司分科职掌》11条,其中第5条规定军械司各科的工作职责,涉及船用设备质量检查内容的,包括军械司兵器科负责兵器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稽核各种兵器及附属品之制造、改造、修理事项”;关于各种兵器及附属品,并一切材料之试验及检查事项;关于调查各种兵器之来历及现状等报告事项;关于稽核造械人员及工程并成绩事项;关于稽核制钢事项;关于拟定兵器之各种规则事项等。
军械司舰政科负责舰艇的“材料之试验及检查事项”、“查验舰艇之进水”事项、“拟订造舰之各种规则事项”等。具体职责范围如下:关于稽核各舰艇之制造、改造、修理事项;关于审拟各舰艇、气球、气艇、飞行机、潜水艇等制造计画及制造方法等图书事项;关于稽核各舰艇之保存及废弃事项;关于各舰艇并一切材料之试验及检查事项;关于调查各舰艇之来历及现状等报告事项;关于稽核造舰人员及工程并成绩事项;关于查验舰艇之进水及度洋成绩报告事项;关于拟订造舰之各种规则事项等。
军械司机器科负责舰艇的“各种机器及其材料之试验并检查事项”、“拟订机器之各种规则事项”等技术监督检验和建造规范的拟定工作。具体船舶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关于稽核各种机器之制造、改造、修理事项;关于审拟各种机器之制造计画并制造方法等图书事项;关于各舰艇局所一切机器图书之保存事项;关于各种机器及其材料之试验并检查事项;关于调查机器之来历及现状等报告事项;关于舰艇试洋或大修后,试验轮机事项;关于拟订机器之各种规则事项等。
军械司设备科负责稽核战船的建筑材料事项等。
海军部还有一个负责军船质量检查的办公室——技正室。其中技正室技正长官一职,负责关于检查海军制造、修缮事项,关于检查海军技术新发明事项,关于审拟技术上计画案事项,关于其他一切技术事项(见《海军部各厅司分科职掌》第9条)等。
东北海军的组建和军船管理
1922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收编吉黑江防舰队,成立东北海军。次年,张作霖扩大东北海军的规模,购买两艘日本海商船,加上东北兵工厂自造的枪炮,改装为“镇海”和“威海”战舰。1924年,又在俄国和日本购买了一艘破冰船和退役的鱼雷舰,改装为“定海”号和“飞鹏”号。后4艘海战船组成东北海防舰队。东北海军的江防舰队还是“江亨”、“利捷”、“利绥”、“利川”、“江平”、“江安”、“江通”和“利济”8舰。
北洋政府海军部对东北海军予以承认,并派官员前去检阅与祝贺。
其中“镇海”号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可搭载9架法国生产的“施来克”水上飞机,排水量2700多吨,马力1200匹,航速10.8节,装备阿姆斯壮4.7英寸炮2门,3英寸炮4门,机枪2挺。1926年,在法国所订购的9架“施来克”运来后,东北海军成立“水上飞机队”,把“镇海”号作为水上飞机队的母舰。
“定海”号运输舰船长67米,吃水6.9米,排水量1100吨,马力900匹,航速10节,装备俄式77毫米快炮6门,机枪4挺。
抗战初期的1937年12月,“镇海”与“定海”号自沉于青岛及刘公岛,以阻日军海上侵略的步伐。
“威海”号运输舰兼训练舰排水量2000吨,航速11节,武器装备与“镇海”号基本相同。包括4.7英寸炮2门,3英寸炮4门,机枪2挺,除船员外尚可搭载50名候补生及学员。
1924年9月,东北海军攻克直系军阀的大沽口与青岛,将渤海舰队收编。当时的渤海舰队实力强大,有“海圻”号、“海琛”号和“肇和”号等巡洋舰,“同安”号驱逐舰等众多大型舰艇。其中“海圻”号巡洋舰被誉为“天朝第一舰”。“海圻”号为晚清政府遗留下的一艘排水量达4300吨的巡洋舰,装备有各种火炮34门,一次齐射,相当于一个炮兵团的火力。
收编渤海舰队后,张作霖将将江防、海防、渤海三个舰队合并为东北联合舰队,共有军舰26艘,他担任东北联合舰队总司令。
其中“利济”浅水炮舰原为中东铁路局第6号巡船,改装后舰身长46.3米,宽7.9米,吃水0.88米,排水量250吨,航速18节,装备1门哈乞开斯五管机炮、机枪2个。该舰于1929年中苏三江口之役被俄舰击沉,次年捞起修复重用。
“江青”号和“江泰”号浅水炮舰皆归属东北联合舰队吉黑江防舰队,为内河明轮,排水量255吨,舰身长50米,宽9.6米,吃水1米,航速7.5节,装备2门英国Vickers的47毫米炮,机枪2挺。两舰于1929年1月在中苏三江口之役被俄舰击沉。“江泰”号舰长莫耀明阵亡。1930年“江青”号舰捞起修复重用。
图3: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的飞鹰号炮舰
1927年3月,“镇海”号和“海圻”号二战船,南下上海吴淞口,支援北洋政府对抗北伐军,
“镇海”号航空母舰派飞机轰炸上海,给北伐军造成强大的心理震撼,也是中国运用航空母舰第一次进行作战。7月,“镇海”号和“威海”号捕获一艘北伐军的“三江”号运输船,缴获大量军需品。
张作霖对抗北伐军的同时,不忘与闽系军阀作战。1927年3月末,“镇海”号和“海圻”号二战船逼近闽系海军的主力战船“海筹”、“应瑞”和“靖安”等舰艇。其中“镇海”伪装成一艘商船,船体涂成黑色,两舷中间用白漆写上“大昌”二字。“海圻”号则在两个烟囱之间加装一个伪装烟囱,冒充意大利巡洋舰。两战船驶到距离“海筹”舰侧800米处,集中火力猛轰对方。“海筹”号轮机长头颅被弹片击中,落入舱内而亡,伤者二十余人。“海筹”号军官大多毕业于英国,临危不乱,斩断锚链向长江上游驶去。“应瑞”舰也弃锚上驶。“镇海”号和“海圻”号追击“江利”号炮舰,迫其停船车,升起白旗投降。“镇海”号在后,“海圻”号在前,押着“江利”舰浩浩荡荡返回东北。军舰俘获军舰,迄今为止,在中国海军交战史上只有这一次。之后的一年里,东北海军牢牢掌握制海权,将闽系海军压制在长江以里,不能动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