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伦敦的东成西就
2016-05-03
本刊记者
日前在上海召开的2016年国际航运战略峰会举行了“中英高端航运人才发展计划优秀学员”授奖仪式和“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的启动仪式两项活动,标志着伦敦和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的相互交流迈出了新的步伐。伦敦与上海,两个国际航运中心,一西一东,一老一新,遥相对望。在全球航运业重心东移的大背景下,这对“忘年交”的携手合作,又将为各自带来哪些改变呢?
伦敦:不老的秘诀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特别是世界造船、航运格局几经变迁,但伦敦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独特魅力,却始终青春不老。
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李倩雯博士介绍,早在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作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利用自身经济和贸易中心的优势,形成了以大量海运货源为基础的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并由此集聚金融保险、法律仲裁、情报咨询等相关行业,贸易优势由此形成。
20世纪后期,英国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给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货源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开始寻求规则上的权威地位。英国人在航运贸易初期建立了国际公认和通行的航运规则,占据了规则解释的权威地位,把握了航运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正如一位专家所言,1872年生效的劳氏保险法案至今已逾140年,除上世纪70年代因石棉问题有修改外,尚无大改动。同时,伦敦还形成与确立了百年声誉的机构与指数。众多知名海事相关机构总部设于伦敦,如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运公会(ICS)、国际干货船东协会(INTERCARGO)等。波罗的海交易所于1985年所发布的日运价指数BFI(1999年改为BDI)多年来为判断全球经济走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规则优势同时吸引了全球海事精英,如仲裁、金融、银行、经纪人、咨询服务以及各类专才等,逐渐发展形成了平台优势。以航运咨询服务为例,英国现有580家航运信息咨询公司,伦敦占比约一半。如著名的克拉克松掌握全球市场份额与信息,其所发布的报告能够提供服务信息、具有国际公信力,并能够为航运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其信誉度以及为航运企业所做的战略咨询含金量非其他机构可比。可以说,伦敦所营造出的是一个植根于历史体系的营商环境,以平台优势为基础又形成了高端服务优势。
李倩雯认为,英国私有制经济延续800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市场透明度,加之营商环境的优越性,如透明简单的航运税收制度、航运人才引进的优惠制度、组建伦敦海事促进署(Maritime London)等推广机构等举措,不仅创造了高效、便利、安全的经营环境,也为维持和增强当地航运服务业特别是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提供了保障。
历经三百年的时光,伦敦以最初的港口码头、贸易优势逐渐形成规则优势,并在成长成熟中不断强化优势。这也许是伦敦保持活力的不老秘方。
上海:梦想在路上
伦敦是典型的国际海事规则制定、海事商事争议权威仲裁、船舶融资的国际航运中心。李倩雯表示,与伦敦不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优势在于依托中国经济贸易较高速增长、长三角腹地优越的经济发展水平、庞大的港口生产规模和码头吞吐能力等港航实体产业。随着现阶段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和自贸区政策有力的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航运服务功能区也相继成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处于过渡期,由传统的货运型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航运中心转型。2015年,由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联合波罗的海交易所编制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其中对包括新加坡、伦敦和上海在内的全球46个国际航运中心进行评价,上海在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位列第6位。
枢纽港方面,上海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98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首次超1亿吨,2005年超4亿吨,2015年超5亿吨;1990年沿海泊位超百余位,2015年已超千余位;1978年,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班从上海港启航,1984年集装箱吞吐量首度突破10万箱,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3653.70万标箱,20年间增速达超过360倍,并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个港口建立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集装箱班轮运输密度逾3000班/月。在快速发展体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港口“智慧”。以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为例,完工后将全面实现港口“智能装卸”、“零排放”、“无人码头”,届时上海港年吞吐量将突破4000万标准箱,这一数字是全美国所有港口年吞吐量的总和,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对于上海航运的产业集群,上海政府定义为“海事商业集聚区”。当前,上海在国际海运企业、港口服务、海事仲裁、航运咨询、航运经纪、航运融资、航运保险及航运衍生品等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上均有长足进步。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分析师李志平介绍,截至2015年底,国际航运及辅助企业接近1700家;海事仲裁,以2015年为例,上海国际航运仲裁共受理320件,同比增长23.1%;航运经纪方面,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航运经纪企业22家,注册航运执业经纪人136人;航运融资,以2015年为参考,上海各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对上海航运产业的授信总额超过2000亿;船舶保险,截止2015年底,上海保险市场共55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直保业务,其中外资公司12家,船舶险业务公司39家,经营货运险业务公司53家,保险专业机构363家;航运衍生品交易,上海航交所旗下衍生品交易平台的三大运力交易产品全部实现运力交收常态化,初步形成以平台交易为核心的航运金融产业生态圈雏形。对于上海的海事商业聚集区建设,波交所首席执行官杰米里(Jeremy Penn)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作为一个航运服务集聚区,其重要性体现在,独立而又相互竞争的公司的集聚能刺激创新,降低客户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率。上海如今的重点放在支持中国船东和租家。当地公司发展态势好,选择入驻的国际公司数目也在上升。下一步可将重心放在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吸引国际公司总部,并提供可与伦敦、新加坡和纽约等航运聚集区相媲美的行业服务标准。波交所殷切希望上海能够发展成为一流的海事聚集区,这也意味着上海航运业将走向城市化,支持已趋于完善的全国港口服务市场法律金融服务、船东经纪市场、保险和保赔市场的发展”。
上海当前的发展优势毋庸置疑。一位业内专家认为,无论码头、港口、资金流、融资租赁,上海都名列前茅,然而,除了扮演好全球航运市场的主要角色外,上海未来更应将自己放在推动全球航运市场发展的视野下,对标并结合伦敦的发展优势,使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牢固。越是年轻,越是新兴,就越需要吸取经验,扬长避短。
携手共同成长
李志平从规则、保险、船舶融资、仲裁等方面分析了上海与伦敦的不同之处。首先,规则制定方面,伦敦是许多海事组织所在地,制定的航运环保与安全规则、租船合同、散杂货标准等大多为全球通用且认可。以IMO环保与安全规则标准的制定为例,伦敦的参与率约10%,上海约6%。其次,保险方面,英国船舶保险份额(劳合社+英国劳合社以外市场IUA)全球领先,均位于伦敦。根据IUMI的数据,货运险居世界首位,高于上海8倍,船壳险高于上海4倍。在全球保赔保险36.9亿美元总金额中,英劳合社占22.7亿美元,占比61.5%。另外,全球13家国际保赔协会中,8家在伦敦设有总部,上海仅驻点3家。船舶融资方面,当前中国在造船、融资等领域的巨头地位已不容撼动,但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作为多项规则与标准的国际市场利率基准还是具有相当影响力。根据伦敦城的统计结果,2009年至2013年,全球航运贷款份额中英国占14.3%,欧洲占3.4%,北欧占3.2%,美国占3.3%,亚洲占8.4%。海事仲裁方面,IMO评出的三大海事中心分别为伦敦、纽约和新加坡,伦敦被誉为全球海事仲裁的首选地。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仲裁首选地是由于英国法律的灵活性,并以判例为主。外界评价,英法系的精神相对简单清晰,对商业人士的指导性明确,契约相对自然公正,双方所自行约定的条款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法律支持,较灵活。其一年处理业务量大概在2500件左右,实现了每年判决600多件。
不同的发展轨迹、文化背景、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的品格与性格特点,也成就了各自的优势。总体来讲,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虽然在发展快速路上,但其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对于伦敦,正如伦敦金融城市长茅杰飞所讲的:“当前英国包括整个欧盟的经济一蹶不振,中国航运业多年以来,为全球航运作出了巨大贡献。我认为两国的航运技术以及金融各方面的信息交换、科技以及金融互助对于全球经济恢复是有帮助的。伦敦和上海作为两大金融中心,合作应多多益善。当前,英国希望进一步提高航运竞争力、进行相关竞争技能缺口的深化研究。英政府希望通过金融方面的强势,更多地推广英国航运业优势,提升英国航运业形象。我们必须做出一系列妥善战略,而与上海合作便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彼此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因此,一个具有港航实体产业优势,一个具有高端航运服务产业优势,此时上海和伦敦的合作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总体来讲,伦敦与上海虽同为国际航运中心,但在细分领域并非主要竞争对手,也很难判断出存在哪些主要竞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范围内新加坡与上海互为竞争对手,但当前在一些方面上海稍落后于新加坡,因此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将伦敦与上海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更为重要,即互补发展。基于双方这样的共识,同时造就了今日的“携手”、“东西合璧”、“东西呼应”。中国“海上丝路指数”在伦敦的发布正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如指数发表之时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欧晓理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个航运大国,我国月集装箱量都在1500万箱,但是我们没有话语权。波交所是非常有影响的航交所,它发布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实际上是大宗商品的风向标指标。但它没有集装箱指数,而中国在全世界的集装箱市场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在全球的十大集装箱港口里,中国占了6个,所以说中国宁波与波罗的海(航交所)联合发布海上丝路的集装箱指数,实际上也填补了它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