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在成本预算管理中的运用
2016-04-29陆艳
摘 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引进,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制造企业预算的重点是产品成本预算,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作为成本预算的基础可以提高成本预算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预算执行的准确率。
关键词 标准成本 成本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引进,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既可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又可引导全体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制造企业,常常把预算的重点放在生产制造环节上,此环节产生的经济支出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企业的重大支出,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实行产品成本预算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的、可行的途径。
产品成本预算,是指为规划一定预算期内每种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等内容而编制的一种日常业务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是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的汇总。产品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是产品的总成本与单位成本,重点是单位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
一、标准成本的概念及基本分类
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s)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在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标准成本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它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在内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它以目标成本(标准成本)为基础,把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出成本差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第一,理想标准成本是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规模和设备达到的最低成本。是理论上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的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这种标准很难成为现实,即使使用也不可能持久。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
第二,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正常标准成本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可现实性、稳定性,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正常标准成本。
二、预算的编制过程:制定产品的单位标准成本,标准成本
单位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成本预算总额=单位标准成本×预计产量
(一)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某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是由材料的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材料的价格标准通常采用企业制定的计划价格。实践中通常是以订货合同的价格为基础并充分考虑未来各种变化情况,按可预见的价格将各种材料分别计算的。
材料的用量标准,是指单位产品耗用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数量,通常也称“材料消耗定额”。材料的用量标准应根据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工艺的现状,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情况和降低成本任务的要求,考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必要损耗,并按照产品的零部件来制定出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消耗定额。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材料i的价格标准×材料i的用量标准
(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由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和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两项因素决定的。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就是标准工资率,通常由劳动工资部门根据用工情况制定,当采用计时工资时标准工资率就是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
人工用量标准就是工时用量标准,也称“工时消耗定额”是指企业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产品生产加工所经过的程序确定单位产品所需耗用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在制定工时消耗定额时,还要考虑生产工人必要的休息、生理上所需时间以及机器设备的停工清理时间使制定的工时消耗定额既合理又先进,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标准工资率×工时用量标准
(三)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造费用按照其性态分为变动力费用和固定成本。前者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比如水、电、煤等能源消耗。后者相对固定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比如折旧费等。制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时,应依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充分考虑可预见的费用支出价格、费用总额,分别制定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三、预算执行过程:对标准成本进行指标分解、偏差分析和纠正
标准成本制度的产生,标志着“先干后算”的成本核算模式被“先算后干”的成本核算模式所代替,对成本的控制从事后发展到了事前。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既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控制、进行经营决策,又有利于简化日常成本核算。
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称为“差额”。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称为“逆差或亏损差额”。反之,则称为“顺差或盈余差额”。
将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层层分解到生产部门、机台和个人,在实践中还应实行月度成本计划的措施,按月或者工作日反馈产品的材料消耗量、材料价格与标准成本中的数据对比,当偏差出现时,查找原因。特别是亏损差额出现时应及时分析、纠正,以免后期的产品成本超支以达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
四、预算考核过程:对标准成本执行的评价
由于成本预算的编制是建立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之上,实际与预算的对比可视为实际与标准成本的对比,也就是标准成本的偏差。
标准成本的指标经过层层分解后,已经明确了各指标的负责部门和岗位。从材料消耗、材料价格、用工量等成本因素的实际值与标准成本的偏差为线索,企业可以查明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责任,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明确相关责任从而进行相应的惩罚、奖励,最终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五、结语
在预算系统中采用标准成本有利于成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预算的编制和分解,便于分清各成本中心的责任使各成本中心有明确的预算目标。各项预算指标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人为的不利因素,进一步提高预算可执行性和完成的准确率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陆艳,本科,会计,在大型企业从事于成本、材料等方面的核算工作和财务分析工作,有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
参考文献
[1] 颜军,马利.浅谈标准成本的建立[J].会计之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