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主义油画形式效果的发端与演变研究

2016-04-29钱萍萍朱德义

美术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审美情感

钱萍萍 朱德义

[摘要]一切艺术都是有语言的,语言就是形式,而人对于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形态、色彩的敏感落实在语言上,这就是我们当下所说的形式感。画面中的形式效果往往是感性的、抽象的,它与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碰撞,所以只有对形式有了足够的了解、探究以后,形式才能在画面中发挥其自身强大的作用。本文以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的艺术观点和作品为例,对现代绘画中的形式效果做阐述,研究现代主义油画形式效果的发端,总结现代主义油画形式效果在画面中的重要性及现代主义油画形式效果对未来艺术思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主义油画;形式效果;发端与演变;审美情感

20世纪初,现代主义之父塞尚将油画艺术领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油画语言具有更丰富多样的形式感。形式感是画家对于自然界中所有事物的形态、色彩的敏感落实在绘画语言上,形式是艺术内容的外部表现,对形式效果的研究也就是对视觉秩序构成原理的研究,这意味着画面一切形态、大小、色彩、明暗、材料、肌理、质感都只有相对的价值,它们的关系是连接彼此的存在,使绘画的形式美自然融进作品中,达到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克莱夫·贝尔指出:“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中所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有意味的形式。”一幅绘画作品中的形式效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毫无疑问也就是为了精神意义的体现,绘画的形式效果自后印象派开始被关注,并在现代主义绘画中不断发展并且达到巅峰。

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主义绘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19世纪以前的西方传统绘画而言,它的根本目标是模仿再现。在传统绘画创作中,艺术家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始终遵循着科学精神,主张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因此,艺术准确客观地显现自然成为西方美术的规范。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相继出现的艺术学派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视觉方式和艺术形式大为不满,对再现客观的准则提出了质疑,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到19世纪后期,现代主义绘画开始由模仿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反传统,当下,我们的生活以及艺术创作中已经处处包含现代主义绘画的理念。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来看,自印象派开始,关于西方绘画形式问题的探讨已初显端倪。印象派画家使用一些随意性的绘画技法,纯粹的大块色平涂,致使画面产生简洁的效果,彻底改变了西方写实绘画的色彩效果和造型观念。自此之后,画面中的形式效果是现代主义绘画中反传统最为显著的一方面,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画面的内在意味是现代主义绘画想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所在。

塞尚是后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真正超越印象派的一个人,他率先发现了形式。塞尚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去盲目的复制现实,而是要寻求诸种关系的和谐”,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画面效果,不惜把物体简化成一定的几何形体,再把这些简单的几何形体有意识地拼凑在一起,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达到画面的有机统一。从塞尚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他所描绘的物体轮廓线总是很粗重,有时候这些轮廓线还孤立地存在着,几乎脱离了物体本身的体积感和质感,增加了画面的抽象成分。由此可见,他已经开始注重画面中的形式效果,致以画面一种平面化的视觉感受。

塞尚主张用色彩表现空间,这不仅从轮廓中解放了色彩平面,也饱和了其色调。《圣维克多山》这幅画是塞尚晚年创作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构成以及色彩关系,他将传统的空间透视抛弃,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所以我们说,艺术的真实性仅仅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更多是要高于生活。现代主义绘画的大师们认为应该要回归绘画本身,不应模仿自然,色彩和形体都可以随意打破,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形,使现代主义绘画中的形式效果走向平面化成为可能。

到了20世纪初,野兽派产生了,艺术家们凭着自己内心的指引,借助于非再现性的色彩语言,自由大胆地运用色彩来表现自我。他们的作品色彩鲜明、画风粗犷、造型简洁,形、色、光和线的表现随意自由,以强劲的视觉冲击力颤动着每个人的心灵,对色彩的刻意追求使得传统色调、透视、比例变得一点都不重要,平面性也随之在他们的画面中展现出来,他们将色彩看作是画面上独立的、情感丰富的一部分。在野兽派画家的画面中很少看到笔触的痕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构图法则和人体比例,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竟然使用纯粹的原色来强化精神的显现,以平涂的色彩和简洁的轮廓线来塑造画面,正如马蒂斯所说:“我想用色块进行创作,我要像作曲家组合他的和音那样来组合那些平涂色块。”在马蒂斯的作品《粉红色的女人体》中我们可以看到,装饰的背景与立体人物并非相结合,整个画面是由平涂的色块构成,具有统一的秩序美。马蒂斯的画面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这个美感则就是来自画面色彩的高度和谐,他们也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一直持续到晚年,马蒂斯对绘画形式效果的探索变得更加执着,极力运用抽象的色彩,重构了装饰性的构图,艺术朝着极端简化发展。

立体主义在西方油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继野兽派解放了色彩之后,立体主义对形体以及空间实现了空前的解放,分解和重组作为一种重新认识事物的表现形式登上了艺术舞台。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纵深感,把所有的量感或者立体要素全都转化为平面性。《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立体主义画派的第一幅作品,相比起野兽派,它不仅仅在形体和色彩上有很大的突破,还实现了空间的解放,在这幅画中,毕加索随心所欲地改变视点,头、眼睛和鼻子同时以侧面和正面展现出来,而前面的桌子却是平面的。将人物的形象全部打碎,然后将这些破碎的几何形再进行重组,这幅画的主题已经变得暗淡,它那激烈的形式错位才是这幅画中最激动人心的。自《亚威农少女》这幅作品之后,毕加索更进一步地把分割成块的形体重新组合,整个画面经过变形,并且通过各种综合造型的处理以后,重新创造出了另外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绘画是一门离不开眼睛的艺术,我们看见那些画面之所以感到快感,就是因为艺术作品达到了整个画面和谐美的形式效果。从马奈挣脱出古典主义程式化的束缚,到塞尚开了现代主义艺术自律的先河,到20世纪初,野兽派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立体主义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这是一场艺术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革命。形、结构、素描以及色彩关系等组成一幅画作,画面中形式效果构成一种新的力量,它让人们触碰到了更有意义的事物本质。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强调绘画的纯粹性,重视起画面的形式效果与结构,淡化传统艺术的模式,以表现自己内心情感与观念为创作目的,为艺术发展开辟了崭新的方向,使西方美术真正迈入了一个个性张扬、强烈表现自由的时代。

[钱萍萍 朱德义,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策略探讨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浅谈色彩中的色调
论群雕《拉奥孔》的审美意涵
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让多媒体扮靓小学语文课堂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讨
用比喻构筑的审美世界
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