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和国际社会秩序的建构

2016-04-29包燕玲王秋阳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霍布斯关于人性恶的定义不仅可以阐释国家是如何产生的,而且可以进一步解释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以及国际秩序如何在国家冲突中实现建构和发挥作用。本文从自然状态与主权国家建构,社会无政府状态,以及无政府状态下国际社会秩序的建构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契约国家的探源

霍布斯在人性的认识上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利己的,趋利避害即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善恶并无固定标准,善恶全是以是否符合人的自我保存为转移。”他的这种人性认知是从历史角度出发,基于经验主义的分析和演绎,而强烈的利己主义随着欲望的无限膨胀将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垄断,因此在霍布斯看来人类第一共同的“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的,无休止的欲求,这种欲求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宣告结束。

而在国家产生之前的的自然状态里,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都拥有通过运用权力来保全自身的安全和自由的权利,这就是一定形式上的自然权利。但是在当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为了求得生存,必然要面对事物的争抢或共享,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当不能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争端时,那么人类社会之间必然会造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因此霍布斯得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结论。

由于人类本身对权力的渴望,任何感性的因素都会引起冲突,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大于一切人权力的公共权力来作为自然法的后盾,而这种制止欲望,保障安全的公共权力就是国家,因此国家的产生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国家是“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其本质就是主权者,她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二、自然状态的延伸下的世界无政府状态

上帝创造了人,人创造了国家。因此,国家是一个“人造的人”,而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主权是使国家得到生命和活动的“人造的灵魂”。按照霍布斯的这个思路,国家主权诞生以后,个人就开始从那种人人相互为战的自然状态转向为社会状态,然而人格化的国家间关系便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就是所谓的世界无政府状态,处于一切国家之间的战争状态。

按照霍布斯自然状态下人人相互为战和自我保全的逻辑,那么在具有人格的国家关系之间必然也存在着这种逻辑,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为了谋求利益和安全的最大化,必然也会面对自然人所面临过威胁,国家也会以“自我保全”为维持生存的首要手段,并且随时准备诉诸武力。

因此,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自私本性和自助本能使得国家关系倾向于自然状态下“一切人与一切之间的战争”,而这种情况就如自然法则那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所以在强国夹缝下生存的国家,以及强国之间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问题,势必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障彼此都能生存的情况下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故无政府状态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朝着国际秩序建构的方向发展。

三、国际社会秩序的曲折建构

当战争不能成为国家权力和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时,或者战争有可能葬送国家的生存时,国家之间必然就会进行妥协,制定相应制度和机制,以确保彼此利益和生存,使得国家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获取利益,因而国际社会开始逐渐开始呈现出有序的状态。三十年战争后期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能很好的反映这点。

从近现代以来所确立的体系里,不难发现大国政治的身影,而大国政治主导的世界格局对于国际社会秩序的建构也至关重要。但是随着大国之间战争的较量,必然会造成大国的衰落和新型强国的崛起,那么国际社会的秩序将会进一步被塑造。在这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际秩序的建构在主权国家的角逐中塑造,高级政治取代了低级政治,可是世界无政府状态却从未改变,可是国际秩序却逐渐开始保持了和平有序的状态。

另一个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彼此相互联系日益增强,需要有序的结构保障各个行为体的参与,这个因素就是全球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各国融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了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国际分工体系,所以国际经济体系的建构也是对世界无政府状态的一种改变。另外,针对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如恐怖主义等的全球性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国家的治理范围,使得各国意识到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国家间纷纷采取行动。所以国际社会在携手合作治理全球问题的过程中国际社会秩序也逐渐建构起来。

总之,国际社会秩序在解决世界无政府状态所面临的问题时不断完成自身的建构,尽管缺乏世界中央政府,但是随着各国之间交往的增多,价值和理念的融合,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国际准则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之间的欲望会得到有效的束缚,国家之间的无政府状态正被逐渐淡化,最终世界无政府状态将会在国家融合的过程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