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政坛女性领导人频繁出现的原因浅析
2016-04-29李坤
南亚地区频繁出现女性领导人,与南亚地区女性的附属社会地位形成强烈的反差。究其原因,女性领导人频繁出现是“南亚特色”的家族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精英政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南亚国家社会因素、家族政治因素和国家政治制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南亚地区妇女地位的提高依然任重道远。
在经济不发达的南亚国家,传统观念较为深厚,女性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性处于从属位置,地位相对低下。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南亚国家不断地出现女性领导人,与女性的附属社会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本文拟从社会、家族政治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对此进行分析,探讨出现如此奇特的政治现象的原因。
一、南亚政坛频繁出现女性领导人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南亚国家共出现了8位女总理或女总统,总共执掌了15届政府,详情见下表:
世界政坛由女性领导人实现的“第一”也大都出现在南亚地区: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世界上的主要媒体称为“印度女皇”;贝娜齐尔·布托是穆斯林国家的第一位女总理;斯里兰卡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是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斯里兰卡曾经由一对母女同时执掌国家政权,母亲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担任总理,女儿钱德里卡·库西拉通加担任总统;数十年间,孟加拉国总理一职在两个女人之间竞争,孟加拉第一任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女儿谢赫·哈希娜·瓦吉德和第七任总统齐亚·拉赫曼的遗孀卡莉达·齐亚。
二、女性领导人频繁出现的原因
南亚各国家国情不尽相同,频繁出现女性领导人的原因纷繁复杂,但简而化之,可以归纳为社会因素、家族政治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
(一)社会因素
首先,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作为世界上产生过哲学的地区之一,有着深厚的、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政治,为女性领导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文化基础。
在西方殖民者进入印度次大陆之前,政治上南亚一直处于王朝的更替统治之下,社会上宗教深入人心,统治者借助宗教神化自己,以利于维护统治,民众深受王朝“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对王朝高压统治的屈服和对帝王个人的崇拜。英国统治印度次大陆后,没有通过大规模发展教育来清除民众的这种心理,相反,推进的种种政策反而加重了民众对地主等上层的依赖,客观上为个人崇拜心理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南亚地区特别是印度独立运动期间,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为了更容易地带领民众进行独立斗争,也通过神化缩短同民众的心理距离,这为民众的个人崇拜心理创造了社会条件。例如,甘地被民众作为“圣雄”崇拜。
英国殖民者退出印度次大陆后,民主选举制度得到了保留,民众的个人崇拜心理更为加重,在对政治人物崇拜的同时,对政治人物的亲人也有相当的好感和信任。例如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尼赫鲁领导国大党取得了印度独立运动的胜利,在印度有着巨大的威望,他去世后,英迪拉·甘地被邀请进入下任总理的内阁,客观上为她后来登上总理宝座奠定了基础。正是民众这种离现代民主政治精髓太远,离传统观念太近的状态,为政治人物的直系亲属进入政坛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南亚各国家中,宗教是社会的主流,对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女性领导人的产生也有着鲜明的宗教烙印。
南亚地区主要流行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各国几乎全民信教。民众对待政治的态度深受宗教的影响,政治领导人对民众也有着宗教的号召力。比如尼赫鲁领导印度期间,就有人为他建造神庙,宣扬他是“毗湿奴”大神在人间的化身。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出生并不是纯生理意义上的事情,而是个体家庭文化和种族得以繁衍的必由之路。这种观念认为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性,所以在宗教中有着众多的女性神灵。同时,女性所具有的柔弱、谦让、服从等气质,更接近宗教悲天悯人的本质,使民众更容易以宗教的“圣母情结”对待女性,支持女性走上领导人的地位。
(二)家族政治因素
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长达三千余年,门第观念、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英国统治印度后,并未消除这种观念,推行的殖民政策反而加剧了复杂性。印度独立后,种种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党派矛盾纠葛在一起,成为培育南亚家族政治的沃土。南亚政治家族为追求国家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这种威望反过来使民众能够接受其直系亲属作为政治继承人。民众在投票时也很注重家世背景,对出身政治家族的选举人更为欢迎。
女性领导人出身名门望族,在婚姻问题上大都较为谨慎。或出于宗教原因;或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或出于政治的考虑,为了实现大家族的“强强联合”。在女性领导人背后,站着的可能是两个、三个甚至是多个名门望族。联姻造就了具有庞大经济、政治和社会势力的家族集团。以致有评价说,“南亚女性向权力迈进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她们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代理人”这可以看出,女性领导人的上台不仅是其个人能力的发挥,更是家族势力的发挥。
(三)国家政治制度因素
从南亚地区国家宪法规定的情况看,南亚国家可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两者都在民主选举制度的框架内,这为女性领导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性条件。
民主选举制度嫁接到南亚后,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南亚地区民主选举制度被国内家族矛盾绑架,民间敌对情绪和政治领域的斗争互相影响,使得南亚地区的选举尤为激烈,也对民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巴基斯坦为例,巴基斯坦国内政治体制缺乏有效性和稳定性,军人干政现象时有发生,女性领导人往往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危险的政治环境之下被家族力量通过不完善的民主竞争机制推向前台,成为家族操纵的“木偶”,这时,其往往也容易被卷进家族间的“复仇政治”,形成新的政治不稳定。如阿里·布托和他的女儿贝·布托,贝·布托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继承父志,进入政界,1979年阿里·布托被巴基斯坦军人政府杀害后,贝·布托被软禁,出狱后,两度通过竞选成为国家总理,但因为国内政治斗争,两度下台,被迫流亡国外,回国后被袭击身亡。在真正的民主国家里,不同的政党竞争执政,但竞选成功后往往通过合作来稳定国家。南亚地区却不具备这样的民主概念。民主制度非但没有消除家族间的敌对情绪,反而为家族争斗提供了舞台,竞选失败的一方暂时蛰伏,积蓄力量,期待在下一次的选举中“报仇雪恨”
三、结论
相对南亚地区妇女地位低下,受到种种虐待和歧视的社会现实,女性领导人的频频出现并不意味着南亚妇女地位的提高。巴基斯坦女权主义者卡米拉·哈亚特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就说:“她们走上政治舞台,或许与女权运动毫无关联,她们更多仰仗的是一种家族政治。”因此,南亚地区女性领导人的涌现是精英政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南亚特色”的家族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出现是南亚国家社会因素、家族政治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南亚地区妇女地位真正的提高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