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思维模式中的模糊思维
2016-04-29张春艳
在创意产业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里,对于创意设计的提倡与推崇成为所有行业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对于完成创意设计的前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首要目标。本文从创造性思维模式出发,对其中模糊思维进行全面的认知。模糊思维在准确思维背景下达到思维的创新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无限的生活内容以带有模糊性并应用艺术创造来展现,恰好是艺术创作最本质的特点。
在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思维也发生着从简到繁、从抽象到具体的升级过程。思维往往以差异很大的内容存在于不同时期的形式之中。面前的世界,正是从不确定发展向确定、从模糊发展向精确的逆过程。我们的思维方式随着世界的发展也必然发生很大的变化。当我们的时代步入以创意产业为经济引领时期,面对创新创业成为全民讨论话题的现象时,不免要深思我们是否拥有与之相契合的创造能力,以及如何提升这样的能力问题。在提升创造能力上,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起着关键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有很多,模糊思维作为其中最具启发性的思维方式而被我们广泛应用。模糊思维是通过形态展开的,绝不是抽象的空的推理,从而过去的经验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阿恩海姆曾说:“无意识的推理往往可以够解决意识苦心思考而不能解决的问题……然而如果没有意识和理性预先进行的那一番苦心煎熬,无意识推理就无法达到自由的相互作用。”
一、模糊思维的涵义
模糊指的是事物类属和形态的不分明性、不确定性及亦此亦彼性或中介过渡性。模糊现象普遍存在并频现于我们的生活中。第一,不清晰的事物类属。当人们把这些东西分类,往往发现事情的性界不清楚的是很多的。例如,不能识别一个特定的分类的规模,如帅哥,美女,等。另一个例子,就是一种模糊状态存在,像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高学历”、“高个子”等。第二,某个方面具有某种特定性态的也有很多事物,但又非完全具有,出现了某种模糊的情况。比如在在干湿之间,多少之间,冷暖之间,均不容易做出精确的划分。都是一种模糊的存在。第三,事物突然从一种性态到另一种性态是不可能的,是逐渐一步步变化的,某种模糊的状态也赋予这个过程之中。比如冷与热,美与丑,亮与暗,这些概念也都可以延伸与收缩,并非是完全绝对的,都是存在弹性的。中间过渡时期的模糊性存在事物发展变化的之中是必然的。
通过对以上的总结,人们认识中对事物的性态与类属范围的不确定性,客体与主体间活动内产生的某种客观的特性即为模糊性。
二、模糊思维方式
经历很长时间才能残生一种思维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有人提到了模糊的想法。把思维规律为其基础模糊信息相对有意义的正确的信息,通过辨证对没有出现、没有运动定性事物的把握。人脑思维并不会随着这种模式而变得混混沌沌、含糊不清。事实上,模糊思维模式是把握对事物“量”的认识的人实现对事物“质”的辩证认识的一种思维模式。有一则故事诠释了这个概念。一天国王问阿凡提:天上有多少颗星星?阿凡提毅然决然的答道:驴身上的毛的数量就是星星的数量。这貌似回答的含糊不清,但本质上是相当牢靠相当清楚的。这是模糊思维被阿凡提不知不觉的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后果。
模糊思维是人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一种对对象的“质”的认识的思维模式。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通过考察对广泛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模糊思维调查的事情,会得到一定的理解相关事物的整体性特征。人们的客观只能被主观近似的反映轮廓,进而作出综合的治理与描述,并且完全一致的目标是无法做到的。完整性是这种思维重点强调的。季羡林教授说:“模糊能迫使人们具有整体概念,具有普遍联系的观点。”例如,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只能被老师大致的了解,即使是测验的分数,虽然表现为精确的数码,但本质上也只是某种从属程度。这即是对事物“质”的把握。其次,连续性特征在发展时期也会被认识到。恩格斯将:“固定的和完全明了的边界是不相容与进化论的。”即大多数的原始边界模糊的事物发生变化后逐渐超越原来的界限。决定采用模糊思维方法认识处理事物的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持续运动。假如用精确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事物运动相对静止的状态,那么,事物运动的不断变化和转化、持续性的状态就是用模糊思维方式来把握。所以,在逼近对象的发展和联系的实质方面模糊思维更加具有优势。
三、艺术创作中的模糊思维
正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 “在艺术家的创作对于大多数人还是个秘密, 他还没拿起笔的时候, 他已经清晰的看到了他们, 已经数清了他们衣服上的褶皱, 他们额头上即刻的热情与痛苦的皱纹。”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创作者们创作与构思里的模糊思维方式。曾经鲁迅谈到阿Q时也坦率的承认,“于初写时会有怎样的结局那的确是个疑问。仿佛记得没有料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开首就想到人们有‘大团圆’的结局是不太可能的。”创作《雷雨》的我国大作家曹禺认为他在写作时候, 要匡正什么?要讽刺什么?他并没有意识到!“在起首,我初次有《雷雨》一个模糊的形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不可言喻的情绪”。综上所述模糊性在创作以及构思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被证实了。
在将创作者的构思看成为两个阶段的尼季伏洛娃眼中,“初期构思甚至可以单单归结为对一定韵律的体验, 而作品的内容和目的则被意识得相当模糊” 。但于此同时所有人的创作均需经历“定型构思”过程又被她肯定, 也就是所谓的明确的构思阶段,对不同人、不同作品的创作情况并没有作出具体分析,由此简单化了复杂的问题。艺术构思被有些作家所重视,将较为细致的准备工作置于创作之前,而瞬间受到灵感启迪便即兴创作的创作者也很多,他们则是相当模糊的艺术构思。极其反对写详细提纲或者所谓明细构思的创作者有很多,如托尔斯泰、高尔基等著名作家都是。至于具体的创作实况便更加复杂了。王蒙在灵感袭来之时创作的《夜的眼》,其对创作的主题意识得已是很模糊,更别提什么细致的构思了。
四、模糊思维对现代设计的价值与作用
经过对“模糊思维”的探研了解到了现代设计是个神秘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品尝酸甜苦辣的是设计师,他们将情感自然流露后进一步物态凝结而出现优秀的作品。纵观中西方现代设计史,模糊思维被许多设计大师关注并应用这种“模糊性”被许多艺术家都极为关注,并加以应用。美术理论家阿尔贝蒂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名人,他甚至认为这种模糊的意识正是艺术起源。“一片树叶,一块石头,或其它很多事物,只要稍加修整它们的某些轮廓,就与某个对象一模一样的现象某一刻将被你突然的发现。当知道这个规律后,人们的作品想达到完美便试用增减来完成作品中的不足。”实践证明,不管是人为的踪迹还是自然的印迹都是善于动脑的艺术家的宝贵资源。当然,由于审美在各时期都有不同的标准,所以艺术家们不可能脱离当代的审美标准而创作脱离时代的作品,但是他们将新鲜血液注入到了传统的思维方法中,也发现了传统惯性思维的缺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12020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