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创新教学改革探索
2016-04-29曾静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愈演愈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新的思维改变成为了高校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经大量的研究发现,培养创新意识突出和动手能力极强的人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让科教兴国战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的挖掘和培养,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指导思想
对于高校教育工作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来说,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单一,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不紧密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全面,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动手能力很差并且没有一点创新的思想,这就让学生很难承担和国际贸易有关系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建立新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广泛地了解和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社会经济的最新动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对社会来说是很重要的,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有好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要坚持邓小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在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加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力度。
二、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发展速度很快,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从事金融和贸易工作的技术人员,这也就是说我国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培养有这方面技术的专业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以现代教育为改革遵循的思想,要把中国的对外开放很好地融入到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去。要想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就首先要对高校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授课教师要对教学的大纲内容进行调整并加以创新,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学生所学的专业要和社会实时经济动态有一定的联系,要顺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
1.加大实践方面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具备一定的谈判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以往的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每所高校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不具体。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课堂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没有一点联系,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难以从事相应的工作。现如今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当的快,知识的更新速度比信息传播速度还要快的多,从校园走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实践动手的能力,必将会影响整个国际贸易行业的发展速度。高校通过对课程和教材的设置,建立一种创新教育的改革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
2.有特色地进行教学活动,发掘优秀人才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的速度很快,这就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大量的缺乏,但是又有很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贸易企业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只看重学习好有前途的学生,对于一般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并不能受到企业的重用。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就要和当地的贸易公司进行合作发展,利用自身的特点有特色地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全新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联系在一起教学。我们要顺应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以及当地的贸易发展,对一些有很好利用价值的贸易往来设计专门课题报告,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
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说明现有的传统方法和书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必须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第一,在教学中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在上课前制定好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及互动环节的教学大纲,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把具体的案例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重点讲解案例;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探究自主学习。第二,引导学生多去参加和国际贸易有关的课题报告,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毕业生。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加大科研项目的讨论工作,对科研项目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具有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这在一定的情况下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要总结和归纳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中国际贸易企业输送更加优秀的全方位共同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