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基地的三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6-04-29袁景翔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产学研基地与三融合教学模式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习实训考核的改革,师资队伍岗位结构的改革,改革满足了企业对人资资源的需要,实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的追求。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以国家骨干高职建设为契机,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要求,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筑巢引凤”搭建企业与专业对接平台,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为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创造了条件,为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基础。

1.产学研基地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要突出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要突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学校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对产学研基地和三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构建。

1.1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框架

探索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需要创造“共建共管”的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环境、打造校企双主体“共建共享”技术指导与教学团队、引进“企业与专业”对接多渠道系统优化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提出了“三段能力+三种评价方式+三种学习环境”融合(下称:三个融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1.1.1三段能力融合:即“通用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的融合。(1)通用能力,即“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素质”。(2)专用能力,即“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素质”。(3)综合能力,即“综合技能+综合知识+综合素质”。

三段能力培养的特点:(1)培养过程的阶段性。(2)技能培养的递进性。(3)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1.1.2三种评价方式的融合:以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素质为核心,建立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社会-企业-学校多主体监督的质量监控机制实现了依据办学目标,对合作各方的教学质量、科研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测量、调整或修正,保证人才培养目的实现。

1.1.3三种学习环境的融合:(1)课堂教学环境。建立“理实一体”技能教室,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形成校企文化交融的育人环境;(2)职场实习环境。建立教学与实习相衔接,用企业管理员工的方式打造职场学习环境;(3)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网络公选课,构建网络模拟实训室环境支持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学习环境,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1.2产学研办学基地的搭建

“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学校充分利用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由学校出场地,企业投入办学资源,整合校内校企合作实训室和微型企业,成立了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嘉陵江发展研究中心(下称:两基地一中心),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提升人才质量搭建了平台。

学校“两基地一中心”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组成的共建共管产学研联合体,是一个通过网络技术沟通的跨区域、跨行业的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产业基地。

1.2.1九龙创意产业基地由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命名,以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微型企业资源为基础,引进14家创意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成立。基地主要功能:一是对接动漫创意相关专业,并在基地创立了“创意设计与推广中心”、“动漫研发与推广中心”。二是承担创意类专业(群)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三是为校企专兼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项目、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员工培训服务。

1.2.2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由合川区人民政府命名,学校引进与骨干专业相关23家企业成立。主要功能:一是利用区域内重点行业企业资源,按照行业分类校企共建对口专业(群),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对接企业产品,建立具有行业背景的开发与应用中心或管理推广中心等。三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投入优势技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

1.2.3嘉陵江发展研究中心是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产业与企业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的研发机构,属下设立11个研究所,14个科技创新团队,覆盖了所有骨干专业,是实施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平台。

2.产学研基地与三融合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2.1三融合教学运行机制

“两基地一中心”作为产学研合作载体,通过对接专业发挥作用,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基地合作企业之间协调、咨询与服务工作,以“实习实训、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社会培训”等四大功能发挥教学支撑作用。学生在学习期间,三融合教学模式在“两基地一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将学生技能培养按照由低级到高级,单一到复合的学习方式,同时融入多元考核评价,完成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2“两基地一中心”运行管理

“两基地一中心”按照“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责任共同担、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下称:五共同)原则共建共管,由“两基地一中心”管委会与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办学过程的运行与管理。

2.3产学研基地办学条件建设

2.3.1改革学校办学制度。以专业(群)为教改对象,进行以五共同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实训考核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岗位结构的改革。

2.3.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岗位要求、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评估方式确定的培养目标,形成三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2.3.3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企业引入“两基地一中心”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引进真实教学项目,为学生者能力素质培养做好准备,形成人才质量提升的长效保障机制;

2..4三融合教与学的行动过程

2.4.1能力培养。在“两基地一中心”建立校企教师(学校双师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基地指导教师)团队,各专业(群)依托“校中厂、厂中校”以综合性、虚拟仿真型为主导,开展“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完成了三段能力的培养;

2.4.2环境建设。在“两基地一中心”校企教师团队紧密合作,以“素质拓展、职业技术、人文基础等内容”建设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网络学习)、线下(课程学习)和基地(职场)形成的三种环境进行课程学习;

2.4.3评价体系。评价考核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的利益,第三方监控与评价机构代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实施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2)企业作为合作办学人财物投入者,按照企业人才标准制定保障社会服务评价制度,实施合作办学全程监控与评价。(3)学院内部通过教学督导、评学、评教、毕业生跟踪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质量监控与自我评价。

3.基于产学基地的三融合教学实践成效

3.1三段能力培养,重构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定位,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课程中,以项目为导向,分阶段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专门能力与综合能力等,形成“职业标准”模块化课程体系。

3.1.1三段能力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合作教学专委会指导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年培养期内,以职业通用能力为基础,逐步深入专业学习领域,通过顶岗实习的真实训练,掌握职业专门能力,以职业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了技能逐级提升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1.2以学生认知规律与生产过程为依据,充实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任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如软件技术专业以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实施课程与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课证融通”,体现“内容标准化”、“结构模块化”、“实施项目化”的“三化”课程体系。

3.1.3强化工作过程导向,实施了项目化课程改革

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学校在各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普遍推广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在课程改革中,结合专业特点,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推行以以真实景观设计项目为任务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职业核心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2“课堂职场网络”学习环境融合,提高了育人质量

3.2.1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课堂与职场育人体系

学校根据各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实训环境工厂化,依托合作企业,以综合性、虚拟仿真性为主开展进行校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以生产性、实习实践型为主导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堂与职场学习环境相融合,强化校企双主体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3.2.2构建网络学习环境,为使建设优质资源,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学校在校园网中建设成了网络教学资源中心,建成23个专业课程资源70门;开发基于Moodle平台的核心课程资源48门等。同时,引入国内国际雅尔通识课程,为学生获取资源提供便捷,推进了混合学习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3.3“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相融合,实现校企业发展双赢

学校立足于激励,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进行了由学校自主评价向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

3.3.1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评价标准

由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的考核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综合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学生组长、辅导员等按考核权重,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3.3.2.突出职业能力,构建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体系

改革课堂考试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提倡人性化的评价方式,以职业技能考核为核心,将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人才观。

4.结束语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保障了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4.1“搭台唱戏”的集聚效果充满活力。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推进了学校产学研基地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基地企业引入。这种通过“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富有效率。

4.2“两基地一中心”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同岗机制,实现了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管理人员、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师傅与实践指导教师之间的身份互换,为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依据。

4.3“项目合作”的共赢合作机制及建立合作项目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基地健康发展。

4.4“多元评价”的质量监控机制,对校企合作办学办学质量进行评价、测量、调整或修正,保证了校企各方主体利益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