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教学法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4-29脱凡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问题教学法,即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讲授教材知识的一言堂方式为主,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而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知识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合作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感知和深刻掌握,进而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完整构建。将此种教学方法有效运用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接受性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沟通与互动,并且能够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与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应用与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中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感悟与经验,从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阶梯性、针对性和开放性这三方面,来对上述问题展开详细说明与论述。

一、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阶梯性,使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探索心理,学生无法产生思考的动力,会对问题表现得十分不屑;如果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那么就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考问题失去自信心。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简单或者复杂,而应是由浅变深、层层推进的,使之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如此才能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有效的思维运转。所以,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富有阶梯性,即,问题是层层推进的,能够实现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并顺利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有效引出。

比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内容时,在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部分知识点时,我对学生说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在农村开始。”然后,给学生播放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农业为什么会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因为党和国家领导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好政策!”“这个好政策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错,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根据书上这一政策的定义,你们思考一下:政策中,为什么规定包产到户呢?它有何种好处?这一制度首先是在什么地方开始的?它对农民来说有什么好处?”[2]……这样,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与推进,因为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促使学生展开了积极的学习思维,而且,也实现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有助于我们顺利引出教材中各个历史知识点。

二、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针对性,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

众所周知,射击,要瞄准靶心,同理,问题的设计,也要对准中心点。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随意提出问题,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那么问题就体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只会白白浪费珍贵的上课时间,打断学生原有的学习思路与思维。所以,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富有针对性,如可以为了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引入而提出问题,可以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材重难点知识而提出问题,可以为了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正确确立而提出问题,可以为了培养学生历史综合分析能力而提出问题等等,如此,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统领,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的清晰理解和深刻掌握。

比如,在学习《工业化的起步》这节内容时,为了顺利引题,我给学生出示了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的图表,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出了我国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不如印度这一结论,趁此时机,我向学生问道:“那么我国怎样才能有效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呢?“向别的国家学习新技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大力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见有学生回答到点上,我连忙继续说道:“是的,我国这时应大力发展工业化,那么,我们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样,我通过依据即将教授的历史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也实现了顺利引题,为本节课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做好了铺垫。

又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节时,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这一节的重点内容,于是为了导出这一内容,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这样一句俗语:打蛇打七寸,那么,归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应该从什么方面来抨击它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封建的危害性与落后性入手,总结出具体的内容,学生如果提出了新见解,要及时加以肯定,我们也可由此导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纲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如此,能够有效实现对新文化运动内容这一重点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大力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开放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封闭式的问题,有时会让学生对思考问题产生厌倦和烦躁感,学生的学习思路会被堵塞,创新意识也得不到培养。而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想也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全面观察问题、深入思考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的。所以,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上,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更多独特、新颖的观点,如此,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时,在对西安事变的背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与共产党人,在西安事变中,捉住了蒋介石,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主张杀他,而是主张和平解决并释放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从你的观点考虑,你觉得应该是放‘蒋’还是杀‘蒋’?还有,如果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杀,你觉得抗战会如何?”这些富有开放性的问题,一经提出就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实力还是很大的,如果杀掉蒋介石,必定会引起混乱局面,新派军阀之间的内战也必然会开始”“我觉得也应该释放蒋介石,因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任务是抗日,如果杀掉蒋介石,那么就会引起内战,这样更不利于抗日”“我也主张释放蒋介石,因为一旦蒋介石被杀,那么国民党的领导权就有可能落在何应钦手里,何应钦是亲日派,这样对于中国更不利”“我觉得一旦杀掉蒋介石,抗战会继续,但肯定会比蒋介石活着艰难”“杀掉蒋介石,我觉得共产党不会得到被全国认可地位的机会,抗战的道路不好走”……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显得十分热烈活跃,学生发言的兴致也很高,都积极参与到了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中。这样,我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既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与传统机械式的讲授型教学方式相比,问题教学法有着很多教学优势,作为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并且积极探究各种将问题教学法应用到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措施,以此引发学生强烈的知识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感知和深刻掌握,进而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完整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