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04-29方铁春
随着科技的发展,竞争意识逐渐淡化,合作意识已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教学改革以来,各地区中小学在合作学习方面均有研究,但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于形式化,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现下教学改革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将结合个人见解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学生进入初中后,不同于小学生贪玩好动、难于集中精力学习,但也没有高中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及长期处于高考压力下的自律,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模式应更趋向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培养初中生的合作意识的同时帮助初中生高效地进行学习,节约出时间留给初中生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日趋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1 研究合作学习模式的原因
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变得越发重要,仅靠个人的单枪匹马难以获得成功,个人的成功紧紧依附于团队的成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已成为人才的必备职业素养之一。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并发展合作意识。与人往来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交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技巧。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教学改革的环境下,学生必须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对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对合作学习进行研究的过程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做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中数学具有抽象、逻辑严密及运用广泛的特点,这就表示了传统课堂教学很难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中提出来的抽象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仅靠学生个人很难完美解决。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个人能借助小组集体的能力解决数学中提出的难题,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探索、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方式
2.1 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互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进行首先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习能力强在小组中能帮助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四人为最优人数,而且小组成员需要座位相近以减少因位置过远而浪费的课堂时间。有时会出现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小组间讨论前需要先在小组内讨论出解题方案并派出代表参与小组间讨论,小组间的讨论由各小组代表阐述小组的解题思路然后共同寻找突破点,这样才能促进各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就无可避免的要学习圆周率的相关知识,书上通常给出近似值π=3.14,再利用近似值及圆的面积公式对圆的面积求解,这样就会有误差。教师可给各学习小组安排求精确π值的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可利用刘徽、祖冲之、卡西等数学家的求π方式对其进行计算,小组遇到计算困难时还可向其他小组请教。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周率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
2.2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在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指导也必不可少,教师的指导能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得学生能更高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小组学习时需要针对不同小组给出不同指导,也需要为学生的自由讨论给出大致的方向。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会遇到“鸡兔同笼”及其类似问题,教师可在学生自主讨论前要求学生在结合所学知识的情况下给出尽可能多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讨论定能挖掘更多的解题思路,开拓学生的解题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2.3 课外学习模式
课外学习模式主要是衔接课本与生活,使得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能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家庭的各项支出如水电费等做一个调查并统计出数据,各学习小组对本组各成员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等,小组成员也可对自己一周的开销数据记录并分析,避免出现过多浪费。学生统计数据不仅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能做到简易理财,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合作学习模式能在不压缩学生的空余时间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能更加容易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学习热情也会比较高。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不仅符合了教育改革对教学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下更是提高了自己的交流能力及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