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初三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运用

2016-04-29陈金江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数学是一个特别抽象的学科,在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我们获得一个这样的道理:我们不能一味被动的去获取知识,而是主动的去探索和获取知识从而开发自己各方面的潜能。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获取知识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而不是单一的向学生传授一些最基础的知识。调查显示:“老师研究的都是死板的题型”这种现象在毕业中中最为显著,而学生面对都是堆积如山的试题。然而初三教师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获取和整合知识”。

一、初三数学教学中实际性

我们都知道初三对于整个初中教学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数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所以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加上我国大部分数学教师仍停留在陈旧刻板的教学模式中,只是不断给学生灌输知识,也不管学生能否能接受,从而大大的削减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需要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让教师结合学生求知的心理,并最大化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发性和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建立融洽和谐的课堂关系,在初三的教学中以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其次要站在学生角度设立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一旦在初中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影响后期的学习。所以教师平时要多于学会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针对性采取更多教学活动。而不是把大量的练习题塞给学生,也不是为了赶进度直接把定义给学生不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结论的指导过程。比如许多学生不会做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题,如果仅仅是反比例函数的公式那就很容易理解,但是将反比例函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就变得复杂难懂。比如:某气球充满一定质量的气体后,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的气体的气压P(kPa)是气体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0kPa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体体积应?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学生这类问题学生不仅要记住数学公式还要知道每个字母在图中代表的意思,才能顺利的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公式时,应该使用研究性方法,给每个字母标上含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感到快乐,渐渐地才会对数学到兴趣。

二、初三教学中的自发性

大多数初三的学生都会埋怨数学老师讲的问题听不懂,甚至最终放弃听讲。像这样情况的原因一:就是从一开始就掌握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慢慢的跟不上老师的所讲的课题思路,导致问题愈来愈多,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就会让学会失去学习兴趣。原因二:老师讲的知识太表面,学生理解的也很片面,没有性根本上将知识的重点理解透彻,学生只有对问题感兴趣才会自主的去探究课题,所以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大多数教师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状态在课堂上死板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对学生做到“不仅要多鼓励多指导;少埋怨少责备,不因为学生幼稚简单的突发奇想而嗤之以鼻。通过教师营造和谐的学气氛围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不仅让学生产生困惑质疑和产生悬念,乃至让学生心理进入对解题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由外向里由浅到深一层一层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铺垫。并且从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感情是能深深的影响着其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的,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不仅能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学习从而为学生的成功创造了机会还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喜爱和热情。

据调查“现在的学生不仅存在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且缺乏有效的学习探索的现象。而这样现象的导火索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示范已经成为了初三复习的传统模式,学生总是在重复地做练习和一如既往的模仿,模仿练习成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而教学应该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扮演是以传授知识的角色而要多加一个聆听者的角色。多听学生的学习需要,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解题思路的碰撞,教师再后期进行引导。例如:在班级设立交流小组,让各个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进行分析,以一种平等的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取长补短发现自身学习方法上的不足要自我明确认识然后进行相应的改善。交给学生复习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比如课外发展复习教学,时间和空间从而更自主化;确定复习题和复习提纲可以从学生的交流中展开;自发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的环境中更好的学习数学。对以往单一性的认知方式进行改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让数学课程目标的达到要求。

三、初三教学中的模式

在传统的的初三复习中,如果初三数学教学中渗透研究型教学,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中的角色的转变,将是教师的必要要求。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将学生的亲身体验做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指导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仅应将要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还应对整个教学课堂进行一个主导作用,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固定。

不可否认的是初三教学有它的特殊性,来自升学的压力。让一种“分数决定着一切”的传统思想带入误区,如果一个没有很好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有分数的学生,那么将对其终生发展的影响是必然的,就目前而言淘汰学生的“筛子”牵动着数学教育。初三一年中在数学上花费的精力最多在初三大大小小的考试中,100%的学生这样认为。而如何才能把题海、分数变成方法和能力呢?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指导,和同步发展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解题评价时,完整的答案不是最终追求,而是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仅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数学能力也进行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