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移默化 逐步深化

2016-04-29沈祖乔许舟杰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杨贤江教育思想来引导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标做一些实践策略经验的阐述。

一、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主张对学生要全面关心、全面指导,要使学生有整个的、圆满的人生活动。他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事负责,而要对他们全面负责,进行全面指导;还要求教育者不能仅对青少年的一时负责,而要对他们的一生负责。也就是说,要培养和造就在身心素质方面,即德智体、知情意诸方面都十分完全的人。这种以人为本的“全人生指导”的理论基调也是我们确立教育方针的根本宗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且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依据,全面培养和考察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而分层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分化快、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

二、与时俱进,打造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把关心民众幸福、面向社会改造、强调实践应用作为重点,告诉人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处人、如何生活。强调了从生活的多方面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摄取精华,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以达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如: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脑房和多媒体教室等。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同时,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锲而不舍,坚持杨贤江德育思想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始末。

德育居各育之首,但它始终贯穿于其他各育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之中,我们要运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十八大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当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日益紧密联系,信息与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去渗透信息道德教育这一理念,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着手,抓住适当时机把信息道德教育这一主题熔入自己教育教学之中。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电脑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并不被所有人深恶痛绝,他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所崇拜的偶像。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捕捉信息,用客观事实来证明电脑黑客和病毒制造者的社会危害性,教师可以随便举出几个例子来教育学生,如:1999年的CIH病毒曾经造成全球几千万台电脑瘫痪,但风光一时的病毒制造者陈盈豪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给我国造成了重大损失,该病毒的制造者“武汉男孩”尽管自认技高一筹,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像以上这些例子应有尽有,举不胜举。当教师讲述这些例子的时候,相信所有的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深受启发和鼓舞,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教育。

以上教学实践及案例仅仅是信息技术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点点滴滴,像类似的实践和案例还可以举出很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抓住许多教学点滴转而使其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题材,这种题材很多但很宝贵,切不可浪费。

人类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世纪培养的人才要求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就要求学生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全人生指导”是杨贤江提出的一条重要的科学的教育原则,是贯穿于杨贤江有关青年教育、青年修养论著的一个基本思想。杨贤江认为,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认识和感受知识的能力,是构成人生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汲取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不在于这一思想是否有多么博大精深,而是其蕴含着能与当前学生素质教育实际有效结合的合理内核,能成为我们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前进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