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探索

2016-04-29潘格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化学教学应合理运用、优化实验教学,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化学模型、化学概念,增加知识和技能,提高观察、实验等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优化的几点看法。

一、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凸显现象特征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化学试剂用量的精度不合适将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使实现呈现出现象不明显的状况,甚至还会出现与所预期结论不相符的现象,这种情况在颜色变化的异常、气味生成等实验中尤为常见,作为化学教师应对此加以矫正和正确引导,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缘由所在,优化实验教学,整合一切资源,加以改革、创新,变异常为正常,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施求实、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

如:在“氧气化学性质、检验”实验教学中, 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不易复燃,此时,如果添加双氧水浓度大,则反映太快,无法详细观察,而氧气中的水蒸气过高,不利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针对此现象,笔者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优化,将传统教学中选择“浓度为10%左右的双氧水,相对较长的火柴梗”的木条复燃准备条件,转换为“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或者木质疏松的杉木、梧桐木等,不宜选择木质坚硬的材料。”而在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往往会由于木炭燃烧时间不够长,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木炭宜选用硬质木材烧制的木炭,这样的木炭可保证燃烧的时间比较长。

二、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确保操作的安全性、环保性

化学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随着信息媒介的传播速度,我们通过新闻不乏听到、看到不少关于化学药品的危险情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则会危机到生命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如:有的实验将会产生大量的SO2、P2O5等污染性物质。因此,化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应渗透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化学的运用能力等。

如:在性质活泼的氧气一课教学中,做关于氧气性质的实验时,一般采取的是硫在氧气中燃烧,我们知道在实验过程中,第一,燃烧匙容易烧坏;第二,二氧化硫气体对环境有污染性。针对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燃烧匙内垫一层细沙,预防加热、升温过程中铜与硫的直接接触反应而致使其损坏,而对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在瓶底放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便吸收二氧化硫,最后,实验结束以后,如果有剩余的硫,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立即将燃烧匙放入水中,熄灭火焰,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性。此外,也可以采取橡皮塞的集气瓶,将橡皮塞打孔后,放入燃烧匙,使得整个实验在封闭的装置中实施,等待实验结束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浓NaOH 溶液,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运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促使实验节能降耗

化学药品和实验仪器是保证化学实验顺利进行的必备物质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仪器属于公共器材,是服务每一届学生的,其药品都需要大量的钱购买回来的,诱导学生认识到器材、药品重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节约降耗的良好习惯。对此,教师应倡导学生从生活入手,运用微型化学实验,所谓微型化学实验,是指用小型仪器、装置和极少量的试剂进行的一类化学实验,换句话说是一种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和仪器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如:滴灌潜水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废弃矿泉水瓶、可乐瓶等塑料瓶,来代替水槽、试管、烧杯、集气瓶、漏斗等仪器。具体操作如:将矿泉水瓶从下半部分剪开,用底部那部分做水槽,上半部分做漏斗,另外,在对半剪开一个小点的塑料瓶,用下半部分做烧杯,这样按照实验步骤开始进行实验,这样以来,不但环保还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生活中许多的东西可以代替化学实验中的小仪器,如:贝壳可以代替小烧杯、吊针可以用来代替酸式滴定管或者碱式滴定管的滴头、眼药水瓶子可以制作成储液滴瓶等等,优化了实验教学,达到了实验仪器微型化的效果。

四、结语

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一的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提高素质,通过实践学习能够有所总结、有所收获、得到启迪。尤其是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的探索优化教学途径,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