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2016-04-29杨莎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微”环境主要体现在“微”字上,并以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为代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众所周知,当下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活跃且充满激情的群体,他们追求新事物,对新媒体产生巨大的兴趣,进而成为促进“微”环境发展的中心力量。由于高校大学生与新媒体接触最为频繁,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取向更容易出现新的变化,这也无形之中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诸多的挑战。因此,解决好“微”环境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创新问题是当前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微”环境之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

“微”环境在改变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又改变着思政工作的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与心理环境,进而给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现代网络媒体的新晋成员,微博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以极强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中,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微”环境下的信息传递具备不可操控性、多样性及分裂性特征,而且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与效率不能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填鸭式灌输教育,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存在诸多的障碍,进而思政教育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认识到“微”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也未能适应崭新的时代背景。

(一)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

从传统观念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多集中于学校内部、教学课堂上,并采用填鸭式教育法、课堂呈现法、案例解析法、激励奖励法等方式,这些方法的共性在于教师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且具备一定的可超控性。然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使得大部分高校学生更自由、更容易地收发信息,尤其是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不仅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与效果,因而思政工作对高校学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可控性。大学生所处于“微”环境之下,自然得到信息的数量与速度往往凌驾于思政教育者掌控的范围,这也就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因此更新思政教育方式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

(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存在狭隘性

理想、遵纪、爱国、奉献、道德教育是构成传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以马列主义思想居于核心指导地位。网络原本就应承担弘扬与推广社会主义思想的神圣使命,然而由于网络监管方式落后、管理力度不足,进而高校学生接触到许多参差不齐的内容。“微”环境的出现更使得信息的传递脱离了社会有序发展的轨道、社会主流思想与价值观,于是,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三观”严重受到影响。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为了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应当充实和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三)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滞后性

在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通常处于随时支配信息的主体地位,而大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然而,由于“微”环境的诞生,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都能随时随地收发信息,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从事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动摇了思政教育者的权威与素质,阻碍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倘若思政教育者不能及时掌握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就很难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更新具体的工作方式,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

二、积极探索“微”环境之下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途径

为了迎接“微”环境之下的挑战,我国高校不断地探索思政教育方式的创新途径,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新媒体纳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科学的“三观”。因此,在“微”环境之下,高校思政教学应积极运用多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断地扩宽新媒体的教学功能,充分利用各媒体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地增强思政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和生动力,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还可利用校园官网、微博关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覆盖到整个校园,甚至是整个庞大的社会,进而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二)加强对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在组织与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使用“微软件”的原则,培养他们正确的媒介观念,让学生明白这新自媒体仅仅是方便交流沟通的工具,因而学生要合理安排使用“微软件” 的时间,准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筛选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自觉遵循媒体道德与法律法规,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三)积极开发新媒体平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使用一些即时的通讯工具,其中包括新浪微博、微信、QQ等等,这些微型软件既能最大化地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自由言论,分享生活心得等等,同时又能拉近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密切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与事件,这也在无形之中加强了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此外,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可开设个人微博客,适时撰写一些思政教育文章,从而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三观”,引导学生洞察网络新信息。由此可见,高校积极开发新媒体平台不仅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新理念与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因而改革与创新思政教育是当下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微”环境之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创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思政教育者需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积极面对思政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为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在“微”环境的背景之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在加剧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艰巨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思政教育发展路径,才能为日后思政教育的建设创造新局面。

课题名 2015年重庆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模式研究》(项目号:15SKS036)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