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2016-04-29朱秦洁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新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仍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这是摆在所有关心和关注高职体育教学人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本文将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1落后的体育教学课程理念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体育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状况,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是一味的借鉴国外和国内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基本教育初衷,进而也就很难为他们创设优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1.2没有明确体现高职教育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就当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体现高职教育体育课程的相关特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仍在沿用,教学中,体育常识和教材体育知识的讲解在体育教学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普遍没有形成清楚的认识,在对于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而对学生的顺利就业的实现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1.3教材内容相对较为滞后
由于思想认识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我国高职教育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相对较为陈旧,教材中不但关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很少,而且也严重缺乏职业实用方面的内容,用这样的教材培养出俩的学生,必然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而会使得他们在毕业后的就业中出现很多难以有效解决和处理的问题。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
当下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2.1及时的进行高职体育教学理念更新
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对于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所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就业问题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作为重要的职业教育构成成分,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在充分认识到教学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方面入手,将就业与教学进行有机、系统的结合,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创新。
根据就业需求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设,需要以了解学生的基本职业心理为前提,需要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问题处理能力为关键,不断挖掘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应用价值,逐渐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以让就业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2.2体现高职体育的就业观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不断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发展和教育目标,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应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将体育教学融入到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极其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就业观,围绕提升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从社会企业的角度来说,它们非常重视聘任人才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健康状况和学习能力,因为,这些因素对于自身员工的潜在发展水平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就高职就业和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来说,如果其培养的学生缺乏很好的工作激情、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和互助意识,当他们毕业后他们就会很难获得社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进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他们的生存。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是体育就业观念的最佳体现方式。
2.3合理有效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应该依照职业设置的专业特点,适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塑造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的素质。比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环境,鼓励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学习内容,并通过不断增加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精神,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中竞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4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为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价值,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劳动技能,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尤其应该不同职业的特点,开发出与不同专业相匹配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不断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和身体素质。为此,高职体育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和自身的职业就业劳动能力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劳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中必备的技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当今的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为了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提高高职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