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的高等院校国境外交流生管理刍议

2016-04-29张燕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积极推进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美誉度、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尤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道路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生为本,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在国境外交流生工作上,以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为准则,在交流生管理上立足人才培养质量,面向国际,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以及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化人才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国家进一步巩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重要举措,如何培养熟悉国际规则,能熟悉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基地,面对全球化经济发展人才的新需求,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高等院校要参与国际竞争,其根本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需要在“野生”的环境下进行考验,要到异质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学习、生活、体验,从而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思维视角,而又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际化本土人才”。因此,近年来,高等院校在走向国际化办学道路的过程中,均在探索国境外交流生(以下简称“交流生”)的培养和管理。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和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其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国际化办学经验,近年来,在探索交流生管理和培养上,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体制。

一、“双高”与“两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境外交流生项目现状概述

国境外交流生统指经学校与政府、国境外高校或机构等商定或签订合作协议,由学校选拔派至国境外进行交流培养的学生。目前广外交流生主要包括政府奖学金生、交换生、单向派出生、联合培养生和短期交流生几种类型。对此,广外在2012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上,立足于学校传统办学优势提出了在2025年将广外建设成为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化目标,并于第四届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中就明确了广外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通过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争取用5-10年左右的时间把广外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目标。

围绕此培养目标,广外全面实施本科教学“12345”计划,并通过推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项目、单向派出项目及短期交流项目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截止2015年12月31日,与广外签约学校和机构增加到43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拥有各类学生出国(境)学分项185个,包括联合培养项目47个、交换生项目86个、单向派出项目52个,各专业学生赴外交流学习的比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年派出学生出国(境)学习977人次,占单届学生总数的16.28%,其中164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基委资助赴国外交流学习。

二、“求索”与“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境外交流生管理现实问题分析

自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改革以来,广外在交流生方面出现了人数激增、交流层次和类型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等情况变化,交流项目从数量到质量的迅速发展,也为学校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带来一系列挑战。目前,学校交流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面向国际——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亟待更新

广外推行国际化改革到目前为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在交流生方面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交流生项目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面对日新月益的交流生管理现象及不断扩大的交流规模,学校在交流生管理步伐相比之下,就略显缓慢。一是体现管理理念的管理规章制度并未做出太大的更新,学校依旧采用之前沿用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二是学校对交流生管理的“效益”重视有所欠缺,在人、才、物,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上投入较低,导致交流生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与学校快速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相比,交流生管理作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较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难以跟上目前学校发展的步伐。

交流生的管理涉及到与国外院校的对接,目前,广外在对接工作上,还做不到无缝对接。为此,在交流生管理上,应首先立足于对接,按国际上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对课程、学分、学制、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革;二是立足于服务,交流生的管理,不仅要方便于学生,也要方便于管理。只有管理上有效率,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三是立足于改变。国际化办学,是当前中国大学在改革开放中的必经之路,要提高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就必须加大交流生的培养力度。国际高等教育形势发展日新月益,要适应发展形势,就必须树立改革的思想,不仅要派遣学生出国交流,也要派遣教师、管理人员出国交流,更新管理理念。

(二)多头管理——架构不清晰导致管理效率低

交流生管理涉及到外事、教务、财务、后勤、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外事和教务两块管理工作。目前这两部分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教务处及相关学院(系)的教务办和外事专员共同负责,大学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职责划分,也没有一个统筹协调的部门,缺乏共同的沟通信息平台,经常根据变化的工作内容,临时组建出国际处—教务处、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国际处—学院外事专员这类单向工作组合,彼此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在相同工作上各自为政,进一步造成了管理组织的混乱和管理效率的差强人意。

为此,学校应该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为目标,要确定牵头部门,并把关口前移。涉及到交流生管理的政策制定、制度修改,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委员会,先行进行政策调研、政策咨询,并提出专业意见供牵头部门研究实施。这样就可以减轻行政部门的工作负担,让专业的人士去做专业的事务;其次,相关行政部门要落实有关的议事规则,明确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同时落实部门联系人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并定期进行工作碰头会,把相关问题提前沟通、协调。

(三)名实不符——国际间课程学分互认难度高

学校在课程学分互认方面采用的是各开课学院各自负责开设课程兑换,课程兑换课程、成绩对接成绩,通过认定课程继而认定学分的方式,目前这种学分互认的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涉及到不同开课学院开设的课程,各开课学院在总的学分互认原则基础上各自执行自己的学分互认细则,差异性较大,容易出现课程兑换准确性、公平性问题。

第二,因为国境外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通过课程兑换方式由于过于强调对接课程之间的一致或相似性,容易造成交流生课程对接困难或部分课程无法对接,进而导致可对接的课程范围缩小、派送交流生受课程对接限制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学生赴外交流学习的顺利进行。

第三,课程对接课程的学分互认方式下,学生赴外交流学习的课程全部转化为本校课程进入成绩单,完全无法体现学生在境外交流学习的经历,也无法反映学生在外交流学习的真实水平。

三、构建面向国际的国境外交流生管理体系的几点经验

作为实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交流生工作的发展对于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交换生管理工作有助于推动交流生项目类型的增加、规模的迅速扩展,以及交流学习平台的搭建,这样不仅为广外的学生提供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交流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丰富经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赴外交流学习迅速吸收国际化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转变思维模式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国际视野及思维模式,还有助于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有效推进高校间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扩大学校开放程度。学校通过交流生项目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教育市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融合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为此,我们提出交流生管理应该实现“三化”:即“规范化”、“系统化”、“国际化”:

首先,从更新管理理念出发,增强学校各业务部门对交流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使学校各部门加大对交流生管理的投入力度。立足于学校交流生管理的现状、现存的问题,以及在学校国际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下未来交流生可能会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制定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具有可发展性的规章制度,从外事、教务、学生管理、后勤等各方面制定合理的业务规范,为交流生管理提供一个完整的制度保障。

其次,应重点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在明确各部门责任的情况下,加强归口管理,构建出层次分明的交流生管理体系,各部门通过加强沟通和协调配合好相关工作形成合力,构建一个交流生管理网络,提高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交流生管理的重点工作在于外事与教务,而外事与教务工作又存在一定的重合性,因此教务处与国际交流处应设专人或特定科室负责牵头参与外事与教务的相关工作,通过教务处和国际交流处进一步明确学院教务、外事部门各自独立的工作职责和重合的工作部分,加强机关行政与学院教务、外事部门,以及学院教务和外事部门的工作运行机制的建设。通过建设交换生管理系统以及使用网络工具构建共同的网络沟通平台,实现交换生管理信息化,

最后,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选课管理及课程学分互认体制。目前广外正在全力推进学分制改革,作为学校推进国际化的一大重要步骤,可通过学分制改革对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与选课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赴外交流学分学习的课程认可度,减少交流学习的阻碍,保障学生赴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为课程学分互认体制与交流生可派出范围密切相关,以课程兑换课程的学分互认较为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交流生的派出。更新完善课程学分互认体制,改用认定学分而不认定课程的方式,通过认定境外课程的学分数以冲抵本校应修读学分,既完整的呈现学生在境外修读课程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减少因为国境外课程不一致导致的课程对接难度,扩大可兑换课程类别, 有助于打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交流生项目,促进交流生的流动,提高交流生境外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