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乡镇社区教育发展之思考

2016-04-29孙桂英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一、“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木渎镇的经济发展目前也是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的速度进入了换档期,从原来的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木渎镇经历了从姑苏鱼米之乡到吴县西部工业重镇,再到苏州西部新城的演进过程,实现了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改革开放的30多年木渎镇的经济发展较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发展着,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高中端发展。这钟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状态,势必对社区教育的继续发展产生影响。

木渎镇有各类公、民办中小学校21所,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下属24所市民学校,1所老年大学以及文体中心,还有近十个古镇免费开放景点和博物馆,终身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多年来,社区教育发展迅速,打造了一系列的社区教育品牌,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全国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等荣誉称号。

虽然目前木渎的社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但是这些都还流于形式。市民的积极参与、市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最终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才是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社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笔者认为,过去我们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发展,如果盖房子,先设计建造好了框架。在“新常态”经济发展下,木渎镇的社区教育要从细微处着手,对房子进行装饰、修饰,才能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二、乡镇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机构,是比较完整的社区形态,它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的合成体。而乡镇成人教育中心一直担负着这一区域人们的继续教育任务,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不断推广,以此为依托的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如雨后春笋,正在迅速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思考社区教育的新常态是什么,对于乡镇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这是乡镇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特殊的过程:新常态=完成式+未来式。笔者选取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广泛覆盖,形成网络

从社区教育规模和空间布置来看,是一种广泛覆盖,形成层级式网络管理结构,很多乡镇都建立了类似的社区教育网络,如“木渎镇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在整个四级网络体系中,第一级镇人民政府是统管领导机构,是社区教育方向领航者,理念指导者,它起到的是社区教育思想统领作用。第二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是组织领导机构,是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活动实施的指导者。每三级社区教育中心发挥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上联社区教育委员会,下通各社区的市民学校,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考核的绩效机制,出台各类考核明细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各自职能和职责。第四级是具体面向居民的市民学校,它们是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窗口,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负责具体落实市民的各项社区教育活动。

虽然这个四级网络已经很完善,但是笔者认为还应该继续细化,把部分市民代表或典型吸纳到这个网络中来,建立五级甚至六级网络,让整个社区教育网络更细致更完善,辐射面更广。

(二)丰富内涵,挖掘特色

社区教育不能一味追形式和速度,内涵建设和特色的挖掘是目前的重点,如同再大再气派的别墅,没有精美的内装,都是不会给人带来家的温馨感的。木渎镇社区教育中心,从2009年以来,先后以“万名市民读书月”、“全民学习节”、“市民终身学习网”等平台,来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并形成了特色品牌。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的市民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地增添新的家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气。

目前,木渎的各个村、居都有市民学校,但是教育内容大同小异,面面俱到,没有特色,如果可能真正打造“一村一品”,教育效果会更好。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村或居可以专注自己的特色教育,把教育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有品位。全镇的市民可以有选择性选择市民学校进行有质量的学习。或者几个相近的村、居结成终身学习共同体,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开发特色教育。

(三)壮大教育者队伍,提升软实力

拥有一个高素质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笔者在本论文中主要将社区教育工作者分为专职工作者、兼职工作者和志愿者。社区教育工作者除了成人教育的教师和部分中小学的教师,还可以聘请一些社区教育的专家挂名担任社区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指导培训,带来社区教育前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木渎镇注重吸纳社会力量,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好的管理和师资队伍,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对这些教育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还远远不够,这也影响了社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委员会应与人事部门一起制订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形式,开展参观、考察、座谈、现场会等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升水平,促进发展。

三、推进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

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学习者,社区教育最终目的是向社区学习转型,突出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相对于全日制教育而言,自学不能完全占主导地位,但是对于终身教育而言,自主学习是占主导的,我们进行终身教育,就是要帮助广大的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因此,推进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谓“积少成多,积水成渊”,必须从细微处入手。

木渎镇每年都会挖掘先进典型,多年来评选了大量的学习型先进的典型,这些先进的个人、家庭、团体慢慢地带动周边的人一起学习。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密集、人口流动大的乡镇来说,这种靠典型和榜样来带动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探讨更多的学习方式,比如学分银行制、互联网+终身教育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创新载体,让终身教育辐射更多的家庭和个人。

四、将社区教育融入社会治理

“社区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推进多元协同治理,建立教育共同体,培育学习型社团,发展社区自治、社团主角、居民主体的草根性教育学习,这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木渎的人口比例来看,新市民占了绝大多数。早在多年前,木渎镇就创立了具有木渎特色的新市民教育“五三”模式,即将新市民的教育培训分为思想道德、同时分别依托至少三种不同的载体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成人学历、专业技术、就业创业、融入城市等五个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大量市民的教育培训目标。但是新市民中还有一个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此,教育培训的压力一直存在。笔者认为要指定长期规划,科学细化新农民培养目标,同时配以充足的师资和培训内容等,促进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建立越来越多的学习型团体,学习型个人,在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的同时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治理。

新常态下,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的决策精神,以“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为宗旨,着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倾力打造终身教育品牌,推进社区教育向社区学习转型,为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