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措施

2016-04-29曲善珍

知识文库 2016年11期

按照我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称少年,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称青年,两者合称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犯罪,称青少年犯罪。近年来,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为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某些精神垃圾,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影响和刺激,极易误入歧途,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

我校学生都处在这一时期,近几年来,也时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我想就这一广泛关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任何违法犯罪无不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所致,究其原因,就在于主观约束力与客观约束力的软化。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主观约束力差,分辨是非善恶、抵御外界不良影响、避免冲动冒险的能力差,青少年正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阅历浅、思想活跃单纯,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又缺乏社会经验,对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很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日常管理中可以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数狂妄无知,没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贪图财物不劳而获的金钱观和不健康的心理是诱发犯罪的主观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一是虚荣心理,他驱使青少年之间的互相攀比,比谁吃的好、穿的好、穿的漂亮,盲目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达不到满足时,便铤而走险,去敲诈、偷盗、抢劫。二是好胜心理。自傲、争强好胜、易冲动,稍有刺激,便感情用事,不及后果。三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短,对很多问题尚未认识,如学生中的男女同学关系过密问题,应该说,很多学生不懂得最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只是凭着青春期朦胧的模糊认识,伴随着社会上黄色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学生怀着对异性极大好奇心驱使下,发生了有悖于道德准则事情来,至使悔恨终生。

二、客观因素 青少年主观约束力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误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1、家庭教育“营养不良” 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家庭不和睦,给青少年留下永远的心灵创伤;父母有劣迹或行为不检点,污染了青少年的灵魂;婚姻的裂变,单亲家庭的出现,是青少年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家庭教育失控;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简单粗暴,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家庭过分溺爱等等,都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根源。

2、学校教育欠妥。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环节,

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管理上,大多偏重于抓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把法制和道德课放在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可有可无;二是学校对学生的消极行为发现、制止不力,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不高,缺少齐抓共管的风气。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一些学生在家庭和亲人面前表现不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往往在学校和老师面前暴露出来,如欺诈行为、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异性交往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没有把握好青少年学生特有的自尊心理、逆反心理,不重视教育、感化和挽救,或是教育感化方法单一,缺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手段,这样,管理质量下降,管理效果降低,有过失的学生就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很容易受影视等外界不良环境的干扰,在他人的引诱、教唆、胁迫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是社会上出现的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和不正之风,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青少年讲哥们义气、拉帮结伙起了示范作用,个别学生上学后,首先想到的是拜八兄弟、拉邦结伙,找个别身材高大的同学充当小同学的保护神,劫机敲诈小同学的钱财,久而久之,养成了各种违法违纪的恶习。

鉴于上面的原因,作为学校和家庭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一、学校在德育课中,任课老师加大违法案例的讲解,学校加强专门的安全、违法犯罪的讲座,班主任的班会要经常开展相关的课题班会。

二、作为家长要关心、关注孩子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不能以关注忙为借口,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教育问题全推给学校,给予爱和家庭温暖。

三、学校和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微信群,双方定时的反应学生的动态,做到教育没有死角,家校齐抓共管,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中。

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孤立的,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全社会、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其产生发展的根源,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素质,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