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美术教学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探析
2016-04-29韩娜
人文素养这一概念涵盖的方面较多,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指由知识、观念、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个人内在品质与文化内涵,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学生的个人气质、修养、审美眼光、文化品味等等。人文素养高的学生通常拥有高尚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素质,对他人责任意识较强,这些素质对于其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美术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能够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创造美好的事物,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着利用美术教学课程来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四个原因分别是个人、家庭、社会、教育。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应端正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积极主动的接受学校开展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活动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家庭因素
在如今普遍的“4+2”家庭模式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从小生活在优渥宠溺的家庭环境当中,遇事做事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人文情怀,加上受一些不良风气影响,很容易变得自私冷漠、道德观念缺失、心胸狭隘、价值观残缺等,这些人文素质的欠缺往往使得这些学生在人前表现为语言举止粗俗、见识短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等。
(三)社会因素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不少学校的教学重点都偏向于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识还不够,不少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付教育教育制度下的各种考试。另外,社会上对于学美术的学生还存在着偏见,认为学美术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不好才去学的,这种“歧视”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的人文素养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就业结果也并不理想。
(四)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受到冲击,而高职教育主要针对专门人才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也有不少人因此对高职教育产生误解,认为高职教育与学历教育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教育模式,将高职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技能”教育,从而忽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为地弱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素养教育。
二、如何利用美术教学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纵观我国历史,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文人巨匠基本都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这是因为绘画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尤其是中国画更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度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美术教学的绘画课程中,通过不同的画种感受不同时期的文化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研究课题,探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对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鉴赏,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并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艺术观点。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赏析,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其站在较高的角度去评价大师的作品,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他人的艺术观点中寻找灵感启发,提高自己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高校美术教师在让学生临摹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他们的艺术敏感性,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常规,换个角度去审视艺术作品,产生新的艺术创作灵感,不断搜集身边美的素材,长久坚持下去,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而这种能力,即便在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同样适用。
(四)培养学生的专业心理状态
美术的学习过程通常要求一定程度的安静与注意力集中,学生需要暂时抛弃外界的杂念,专心投入到美术作品的赏析与创作中,因此绘画可以很有效地培养一个人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此外优秀作品中所传递的真善美对学生也有很好的启发教育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三、结束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少高校一昧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片面追求就业率,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少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人际关系较差,应变处事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挫败意识等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职场发展并不顺利。美术教育能够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利用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与艺术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