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温情的审美追求
2016-04-29邓晓颖李讷向丹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自1984年发表处女作《那丢失的……》开始,她已在文学道路上徜徉了三十年,她作品里的“明丽的忧伤”一直是当代文坛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的创作既没有所谓“美女作家”的叛逆与媚俗,也不能被归入某种文学派别和潮流,她只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民生,关注底层劳动人民。文坛友人苏童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一支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三十年来,她一直保持着这种稳定的美学追求和均匀的创作节奏。本文以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对温情的审美追求为研究对象,力图以理性的目光来分析迟子建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温情表达。
1.温情主题的体现
1.1弥漫自然的温情
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对自然万物的讴歌与礼赞洋溢着温情脉脉的旋律。她的作品尽可能地展现了自然原始风貌,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幕。
1.1.1朴素诗意的自然美
迟子建的小说向来善于用朴素的语言营造唯美的意境,善于把静态的无生命的景物和植物拟人化,因此在她的笔下万事万物都充满了灵性,闪耀出生命的光辉。我们但且看她是怎样描写阳光的:
每一缕阳光都那么雪白、纤细、明亮,就象新饵线一样,只是不知太阳下了这么多的饵线到大地上,究竟想钓什么东西?想来草丛中的露珠是被它钓走了,因为阳光一下来,它们就神秘地消失了。
在这里作家把阳光晒干露珠这一自然现象写得如同一个童话,充满晶莹、童稚和生命之美,并弥漫着浓郁的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可见,黑龙江的广裹森林和土地陶冶了迟子建,使这个二十岁以前没有走出过故乡的女作家与大自然产生了相亲相近的情感。她努力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全身心地扑进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东北地区美丽风光的讴歌源自作家内心的热爱,这也是迟子建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作品中描写的神奇的极光、碧绿的原野、白雪皑皑的大地等等景色,并非是虚构的,而是作者家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迟子建,怀着一种近乎膜拜的宗教情怀,热情地讴歌着这片土地上的美景。于是便有了那么多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山峦、河流、草滩、白雪、墓园,经过她的一番艺术加工,浑然天成,让读者流连忘返。
1.1.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迟子建受萨满教的影响很大,她信奉萨满教的一个基本观念:万物有灵论,并深刻怀疑人是自然的主宰、万物的灵长这一人文主义的根本主张,她宁肯让人类在大千世界里与万物平等相待,亲切相处。她笔下那些个人命运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底层人民,对田野河山、一草一木、马狗牛羊乃至伤害人类的黑熊,都充满着温馨和爱意。
1.2悲悯的人生情怀
迟子建的小说总是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迟子建曾说:“温情应该是寒夜尽头的几缕晨曦,应该让人欣喜的。我一再强调过,我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是没有错的,只不过表达温情时有时‘火候’ 掌握得不好,我想年龄的增长会弥补这一缺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人生观就是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上的一切。
1.2.1对死亡的温情阐释
死亡是文学中永恒的母题,迟子建在创作中也没有回避这一人生现象。而且,迟子建对“死亡意识”的执着追求,在当代青年作家中也是少有的。不过,经由她细腻的笔端流淌出来的死亡少了一份伤心,多了一份温馨。
自《北极村童话》开始,迟子建就不回避对死亡的叙述,“向来是与人为善”的卡佳为了不让鱼腐烂被进山找冰的熊舔掉了下巴(《白银那》);小梳妆从春等到夏,从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却没有得到爱情,于是用砒霜结束了一切(《秧歌》);邵红娇上了吊,留下未足百日的婴儿(《香坊》)……
死亡无疑是对生命的重创与剥夺,迟子建试图用一种温暖而充满人性的笔调去叙写冷的死亡,用温情的叙说来消解死亡的恐惧。在作者温暖的叙述中,死亡带来的不再是恐惧而是满含着令人心动的亲情。在《亲亲土豆》中,作者描写了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丈夫秦山勤劳、老实。妻子李爱杰对丈夫体贴有加。然而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平凡的家庭。秦山被检查出患了癌症,但秦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愿上医院接受治疗。小说结尾,秦山逝世后,李爱杰叫众人把几袋土豆倒在秦山的坟墓上。当她最后离开时,位于土豆堆顶端的一个土豆滚到李爱杰脚边,李爱杰嗔怪地说:“还跟我的脚呀?”虽然死亡夺取了秦山的生命,但是生命的消失带来的不再是恐惧而是爱的分离时,我们既体验到生命的无奈和哀伤,也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由衷的珍惜。
1.2.2对人性恶的温情批判
迟子建的作品中不乏品质恶劣或者说有道德缺点的人物。他们损人利己,但又不是彻头彻尾的恶人,而且他们的使坏还大都有点儿这样那样的理由,最后又都良心发现回到善的行列中。譬如《洋铁铺响叮当》中的王有杰,他因既矮又穷,讨不到老婆,便谎称自己是城市复员兵,欺骗了善良美丽的丽晶。在玩弄了丽晶后,一走了之。可是后来还是诚惶诚恐地带着歉疚之心回到丽晶家人面前认错,并承担起了照顾丽晶和未出世的的胎儿的责任;《腊月宰猪》中的外乡女为了躲避起来生孩子才欺骗齐大嘴愿做他的续弦,照顾齐家父子。可孩子一满月,她就偷跑了,但又每年给齐家父子寄来她做的衣服和鞋子,以表达自己的愧疚。
迟子建之所以会把如此多的温情投给这些有道德污点甚至是犯了罪的人,与她对人性的独特理解有关:
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么一种尴尬状态中:既不是大恶也不是大善,他们都是有缺点的好人,生活得有喜有忧,他没有权也没有势,彻底没有资本,他不可能做一个完全的善人或恶人,只能用小聪明小把戏以不正当的手段去为自己谋取私利,在这一过程中他会左右为难备受良心折磨处在非常尴尬的状态中。
1.2.3对人伦亲情的描写
迟子建创作中的温情之光还表现在她对亲情关系的描写中,她善于发现人与人之间高贵而又感人的人性光辉,从普通百姓身上找到爱的影踪。《洋铁铺响叮当》这篇小说围绕赵家四个孩子的婚姻、就业问题,讲述了发生在赵孝仁一家的故事。文中写到了赵孝仁与余美珍夫妇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如父亲为了替小儿子二小弄到一个去大连工作的名额,花费了家中的全部积蓄,这引起了大儿子大小的不满;二女儿丽晶怀上王有杰的孩子后,想把孩子生下来,却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面对这些矛盾,作者用浓浓的亲情化解了它们。当父亲安慰了大小几句后,大小心头的那一丝不悦立刻烟消云散了,因为他疼爱他的弟弟。当丽晶以上吊自杀的方式来抗争时,幸被大小及时发现,母亲余美珍妥协了,允许她把孩子生下来。这是母爱的体现。
1.2.4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诗意刻画
民间有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邻里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在这个钢筋大厦铸就的年代里,邻居之间互不相识,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看惯了世态炎凉和自私冷漠,再去看迟子建小说中构建的理想世界,总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动。在迟子建的作品里,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朴实善良的人,他们之间相互扶助、相互关心和爱护,谱写着一首首动人的人间真情之曲。
如《清水洗尘》中天灶的父亲帮蛇寡妇补澡盆,掏火墙的举动,就体现了东北乡村中人与人之间淳朴的邻里之情。作者除描绘熟人社会中温情脉脉的和谐生活,还关注陌生人之间交流时所碰撞出的温馨情感之花。小说《逆行精灵》叙述的就是一次陌生人之间的偶然相遇,他们身份各异、目的地不同,却因同乘的一辆车因雨受阻而不得不在一起呆十几个小时,开始时的陌生很快就被有人主动的关心而打破,他们开始彼此关心,尤其是当抱琴人开始弹琴,大家唱歌,鹅颈女人随着音乐优雅而热烈的舞蹈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彻底的瓦解冰消,让温情在每个人的心中静静流淌。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良心灵是能够唤醒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彼此呼应,必能打破城市文明给人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
2.温情的抒发与表达方式
2.1儿童视角
视角,是作家通过具体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展示内心世界的特殊角度和方式。儿童视角,指的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事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世界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揭示和审美评价。
当许多作家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把握新的现实,描述历史运动和人生苦难等具体明确的社会现象的时候,迟子建却表现出一种“向后看”的姿态,选择儿童视角,对往昔的生命流程进行“追忆”和“还原”,不仅使其作品充满了温情和灵性,而且构成了她创作生命的支点。在她的作品中,以童心看世界的章句随处可见:
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睡觉,有的像猫在捕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天真大!它能容得下那么多的云。云多好啊,它可以睡觉,可以奔跑,可以俯身看到树木花鸟,可以仰头望见星星月亮。对了,听爸爸说,云还可以化作雨、变成雪呢!
在这种追忆的叙述模式中,我们读到了趣味盎然的童年生活情景,感受到大兴安岭山野迷人的风俗人情。叙述人那浸润着温馨气息的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又雾一般的弥漫着惆怅、失落和忧郁,使我们也和她一样,担心那纯净和朴素的美逝去永不再来。
2.2拟人化的描写
动物本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是迟子建喜欢动物,把它们当作人类的朋友,喜欢给它们加上人性化的色彩。这大约与作者的童年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迟子建说过“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他们之间也是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成年以后遇见了许多恶意的人的狰狞面孔后,我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温柔而有情感的动物,愈发地觉得它们的可亲可敬来。”读过迟子建的小说,你会发现许多作品里都有一只忠实的狗,并且每只狗都有一个充满口语化的名字,每一只狗都会带出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北极村童话》中那条名叫“傻子”的狗,小女孩迎灯由怕它到靠近它,直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友好伙伴,并且与它分享食物,分享去看苏联老奶奶的秘密,分享小女孩才有的天真心思。它是迎灯孤独、害怕时紧紧抱住的亲密伙伴。当迎灯最终离开姥姥家,大轮船启动了,她蓦地发现了“脖子上拖着铁链的傻子狗,骏马般地穿过人流,掠过沙滩,又猛虎般下山似地跃进江里”,“它在下沉,就在下沉的一瞬间,我望到它那双眼睛:亮得出奇,就像是两道电光”,它终日守护着院子最后落得为小主人殉江而死的命运,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又敬佩不已!
2.3舒缓诗意的语言
2003年,迟子建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该世界奖项对她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的确是这样,迟子建的小说并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温情的意境,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精微而传神地表达出来。这使她的小说呈现出节奏舒缓、充满诗情画意的特点。
在语言的运用上,迟子建擅长于对饱满而奇特的感觉的捕捉和表现,她常常以新奇的语言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与童趣的心灵世界,以比拟的手法传达出孩子奇幻独特的感觉。在《清水洗尘》中作者以令人沉醉的语言描绘了天灶第一次用清水洗去一身尘埃时的心情和感觉:
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的隆隆夜色,能看见这夜色中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己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文中所学过的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
这段文字对天灶的情绪的描绘充满了质感,以通感手法从视角、味觉、触觉等方面描画出天灶极富色彩和动感的奇妙感觉和丰富的想像力,文字间跳荡着一种轻盈曼妙、温润的情调,洋溢着柔美温馨的浓浓诗意。
3.温情追求的审美价值
迟子建在作品中对东北地区自然风光的描绘,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对人性中美的一面的赞扬和恶的一面的包容,使每一个读者心生向往、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生态智慧在迟子建的笔下流淌,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化解当代中国人人性危机的启示。
3.1对中国传统的自然观的继承
古代中国是个农业国,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季羡林曾说过:“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我们同样能看到这种自然观的存在。如《逝川》中,渔民们辛苦了一夜,最终又把捕捞上岸的罕见的泪鱼放生,重获生命的泪鱼也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哭声了。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温馨的一幕啊。
3.2对当下人心的慰藉和净化
迟子建的作品中对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对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亲情伦理的重新发现,对人性恶的温情批判,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诗意刻画,对人性返归自然的深情向往,不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温暖的慰藉,而且受到了一种净化。我们读过迟子建的作品后,不禁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反思中。我们会像《门镜外的楼道》中的那位职业女作家一样主动去关心一个年迈的楼道清扫员吗?会像《雾月牛栏》中的继父一样发现自己错了,用一生来弥补吗?会有《白雪的墓园》中母亲对死亡的那种豁达态度吗?我们是否还保有像《花瓣饭》中表现出来的对亲情的执着守候?在这样的反思中,我们既被作品中人物的行为感动,又得到了人生的启迪,重燃了对人性和人生的希望。
迟子建从发表第一篇小说《那丢失的……》开始,一直延续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迟子建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她总是那么执着和深情地注视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畅饮着“天河之水”,唱着一首温情而略带忧伤的歌,独自走在北国的原野上。于是,她卓尔不群的身影,她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一道奇异的“风景”。笔下永远流淌的是温暖感人的文字,当我们走近她,会感受到温暖文字背后蕴藏的坚强和正义的力量,以及对家乡对自然生灵的朴素的爱,对真理的追求。这正是支撑作家源源不断创作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