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社会活动组织与事故预防策略

2016-04-29甄其东

知识文库 2016年13期

大型社会活动,是指主办方借用或租用及其他形式临时性占用场地、场所,面向社会群体举办诸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展销、招聘会、庙会、游园会等群体性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特大城市中大型社会活动的事故预防。国务院于2014年11月20日,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新通知》(国发2014第51号文件),此项新标准是按城区常住人口数量将城市划分成五类七档。其中特大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特大城市一方面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基础设施发达,为大型活动的举办增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诸如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堵塞,各单位责任不明,却为大型社会活动的举办城带来诸多风险,给大型社会活动的组织与事故预防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一、特大城市大型社会活动风险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像上海、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逐渐地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大型社会活动也随之出现,例如奥运会、世锦赛、中超联赛、CBA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游园活动;演唱会、招聘会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大型社会活动具有规模大,人流密度高,物品集中等特点,如果没有周密的活动计划与完善的活动监督,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极易造成活动安全事故。

1.大型社会活动事故类型:①拥挤踩踏。拥挤踩踏在大型社会活动中,事故发生率最高。经常因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活动场所内的参与人员发生心里恐慌,从而造成撤离混乱,最终演变为拥挤踩踏。②火灾。尽管如演唱会舞台搭建,观赛人员看台搭建等多采用阻燃材料。但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场馆电线老化,球迷燃放冷烟火等,极容易造成火灾的发生。一旦出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③舞台或看台坍塌。舞台及看台的搭建虽然经过严格的施工,但因重大活动,看台人员极其密集且人员因精神亢奋,活动集中且剧烈。导致看台某处承受力过大,致使看台坍塌。④中毒。如演唱会等文艺汇演活动,经常需要使用化学制剂,如干冰。在较为密闭的空间内使用,很可能造成参会人员二氧化碳急性中毒。中毒人员短时间内便会出现昏迷、休克,甚至导致死亡等恶性安全事故。⑤其他事故。爆炸、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也危及着大型社会活动的安全。

2.特大城市大型社会活动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①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大城市中,如北京在1999年、2005年分别颁布了两部《北京市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差;各单位安全责任不明晰,并且随着我国特大城市的增多及快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法律法规上缺乏相应的安全规定,导致大型社会活动的管理出现混乱。②安全投入不合理。为确保大型社会活动的安全,在筹办过程中,活动的主办方应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但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安全投入降低,并未配备足够安全保卫人员、足够应急物资的事件经常发生。③责任不明。大型社会活动的举办涉及到诸多利益主体,如主办方、承办方、赞助商、演艺比赛人员、场地租赁方、政府职能部门、观众等等。在活动的筹划过程中,经常出现一方为争取最大利益而推诿、不作为等状况。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导致各方的责任不明,职能不清。④应急预案不完善。大型社会活动的筹划,应在活动举办前,举办中,举办后都有完善的应急预案。举办前,以安全教育宣传为主,各相关参与主体都应作为安全教育的主体。举办中,各保卫人员、安全巡查人员明确责任,做到无漏洞巡查保卫。活动后,妥善安排人员有序离场,设备设施安全拆卸。

二、特大城市大型社会活动事故预防措施

1.完善相关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的法律法规。首先应在法律法规层面为大型社会活动的安全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使活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责任明晰,有法可依。

2.进行风险预测与安全评价。进行风险预测与安全评价,可对妨碍大型社会活动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并提出有效的预防建议,以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

3.设立安全指挥小组。安全指挥小组的设立,首先在活动筹划时便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各参与主体人员到岗、责任明晰,检查并排除部分危险因素。事故一旦发生,便可启动应急预案,使事故的危害降至最低。安全指挥小组通常由总指挥、指挥人员、通讯人员、保卫人员等组成。

4.医疗保障。大型社会活动中如遇到人员意外伤害,主办方必须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所以,现场所需的医疗卫生人员、医疗设备需配置完善。同时,救护车需随时待命,为重伤员抢救赢得时间。

5.其他保障。为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及事故发生时、发生后都可得到有效的处置。良好的交通保障、通信保障、保险保障等都必不可少。

三、结论

特大城市在举办大型社会活动时,人员众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活动的安全进行,需要活动的各主体,密切合作。准确的风险预测、安全评价;完善的应急预案;高效的医疗、通信、交通保障等,即使事故发生,也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使事故危害降至最低。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资助,名称:大型社会活动组织与事故预防策略,编号:TDJD 201552。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