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遇冷”的环境因素分析

2016-04-29黄晶王珍朱晓琳

知识文库 2016年13期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新生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不被当代大学生重视的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就这一论题从环境因素上给出浅显的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新生主力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意识形态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思政教学对大学生肩负着“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

研究之初,本课题小组在四所著名南昌地区高校,对在校大学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0份,其中有效问卷715份。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各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教学的满意程度逐级递减,大致呈下降趋势。此外,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28.7%的大一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相对枯燥,学习动力不足”,34.3%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意志薄弱”;42.5%的大二学生则认为“在思政课能学到一些东西”,24.6%的学生却认为“课程无聊,教学内容老套”;而谈到对思政学科的印象时,有46.4%的大四学生表示“只有极少数思政教师的教学吸引人,学习有所成效”,42.5%表示“理论知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可见高校思政学科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德育”和“智育”功能体现得不够充分,大学生对思政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得也不是特别好。

思政课居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思政课不受重视很大程度反映出思政教育方面隐藏了很多问题。“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思政课的不受重视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反过来思政教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又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主体地位。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以很难抛开一方去分析问题的症结。当今,大学生不重视思政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也有教师、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的影响

宏观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这些因素对全体社会成员和思政教育活动均产生一定影响,作为思政教育核心的思政课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动摇。

1.1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所有制结构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以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复杂情况必然会对处在思想活跃期的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济制度,如经济法规、政策的制定、修改与实施的过程。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导致经济制度的变化,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这种复杂、动态的经济制度结构也将大大加深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思政课的教授难度。

因为经济生活条件尤其是个人经济生活条件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改革旧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直接涉及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此外,个人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和思政教育产生了两面性的影响。一般来讲,良好的经济生活条件,以及生活不断改善,会使大学生群体更正面地体验并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并遵守社会规范。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增加了对思政课的兴趣,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效率。反之,则有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式来体验个人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以及确立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所以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是否公开、公平、合理,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与思政教育效果最敏感的经济因素。例如不少大学生口中所说的“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这种嘲讽却又带着几分无奈的语调从心理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关注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以及这种分配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利益问题。所以说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是空穴来风。这种现实生活中所“体会到”的“落差感”将进一步为难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德育以及价值引领,考验了思政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和应变能力;提高了思政教育者的授课难度和深度;挑战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性面对。

1.2政治环境的影响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现实的政治状况。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以后,还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制度的规定和实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当前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状况,在今天更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最活跃的政治因素。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封建主义思想在我国影响很深,民主与法制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民主制度和法制建设都还有待完善,导致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体现。而这些问题也不可能被瞬间根除,或者被完善,如果不借助信仰的力量,产生担忧与焦虑也是常情。所以,政治制度直接地挑战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在现实的政治状况中,存在着违背民主和法制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有的地方人治色彩浓厚,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之类的事常有发生,法律权威受到严重践踏;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之类的官僚腐败非常严重,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机关组织已受到不良之风的侵染等。这些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意识形态处在活跃阶段的大学生,思政课理论知识与现实严重问题的反差极大地刺激着每一位大学生的感官神经,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指导意义产生动摇,出现轻视思政课的现象。

1.3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毫无例外都受到一定文化的深刻影响,思政教育也必定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文化观念、文化制度、物质文化,各层面要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从我国现实的文化形态来看,既有传统文化因素,又有现代文化因素,还有外来文化因素,这些文化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文化的这种多元性决定了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使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思政教育的影响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形。如我国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往来越来越频繁,关系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量的西方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文化物质产物大量地涌向我国,对于善于接收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在这种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很好的辨别西方文化中对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具有空前的挑战性。

2.微观环境的影响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一,大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实践范围,在不同的生活范围中受到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生活实践范围就是微观环境。

2.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并且长期共同生活的小群体,至今仍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思想品德、指导行为规范、帮助自主谋生等责任。大量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犯罪往往与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家人是大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语通常具有权威性和引导性。

如果家庭教育特别是隐性教育对青少年实施正面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思政课的正面教育并行不悖的话,那么思政课教学将无形消减了很多压力和难题,符合逻辑的同步会内化为青少年自己的认知和价值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上完一天半回到家,总会谈谈工作上的事情,如今天某某做了一件利用裙带关系获得利益的事情;隔壁某某的孩子考上某985院校某热门专业,出来完全不愁找到好工作;现在的研究生文聘含金量都太少了,顶多和“我们”那时的大专水平一样等。这些现象都反应出家人把社会中接触到的事物和某些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不加修饰地或者加以主观臆断传递给下一代。然而,还有很多隐性教育因素比如生活中家人的一些不良行为规范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所谓“身教大于言传”便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些影响对思政教育意义的重要性。当这个社会开始出现“拜金”、“富二代”、“拼爹”等一系列潮流词汇的同时,大学生虽然很少直接接触社会,但是很容易通过家人间接获得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以家人为中介传导的负面影响加大了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正面引领作用的难度,这种矛盾也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地位和功能的错误认识,从而轻视思政课的教育作用。

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念、社会规范,以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特殊社会组织。从总的方面看,学校的活动更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校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除了有组织的活动之外,还存在一些自发的活动;除了是提供理论知识的殿堂,还拥有各种人格的教师引领着大学生,帮他们梳理知识,塑造思想。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价值引领方面也具有复杂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室榜样、校风等方面进行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充分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学校是有意识地、审慎地、有计划地培育年轻人的唯一有效途径。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最重要生长阶段,极大地影响着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学校是社会环境中一重要组成,其承载着国家对青少年德育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必然通过教学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然而,学风、校风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同样制约着思政课教学,例如一些大学生甚至少数老师不能深入理解思政课的两种属性(一般属性:知识性。根本属性:德育性),思政教育地位与功能的部分缺失(以思政课为主的教材的编制、教育者的思政教学工作等),同辈群体的负面情绪(“我某某同学在米国过得那叫一个让人羡慕”“移民热”“还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好”等话题)对思政课教学也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思政课不受大学生重视的问题,就环境方面已经出现错综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对思政课的影响,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思政课建设等多方面抓起,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效应”,不能只靠思政课单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重新正视思政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