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2016-04-29宗怡

知识文库 2016年13期

由于应试教育强调智育,使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受到忽视,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完善,教育者逐渐认识到重理性教育、轻感悟体验并不能满足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指标,所以有意识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建构,通过审美构建,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必要性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重复机械的读背、抄写作业训练,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使认识到审美构建的重要性,但受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一味的以表演、说唱等形式活跃气氛,或一味的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的主观体验机会被缩减;再次,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使学生不能切实感受阅读文本的深层美感;另外,现阶段部分教师一味的以“标准答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判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所以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水平,需要进行审美构建。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已经认识到审美构建的重要性,并在编制时积极引入大量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小学教学规律的文章,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逐渐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谐以及生命等方面的美的体验,例如《九寨沟》、《做一片美的叶子》、《青海高原一株柳》等,可见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大量的体现了美,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在现代小学教育认识到审美构建重要性的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具有必要性。

(三)小学生语文审美心理的发展特征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相对平稳的阶段,其对书面语言的探索欲望较强烈,而教材是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辨析能力相对较弱,而记忆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好奇心相对较强,要使小学生形成较健康的审美心理,需要使其审美情感、审美行为倾向和审美情感组合均得到正确的引导,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推动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注重审美构建具有必然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途径分析

(一)文本阅读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吸收大量文字和品质均较美好的文本,并融入了自然、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美,为学生提供了较理想的美学体验内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词句、语言等进行提炼,引导学生感知,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阅读教学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产生较全面的认识,更要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解,唤醒其对伟人的尊崇之情,在内心树立詹天佑的形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爱国”和“杰出”两个词汇,重点引导学生感知詹天佑的阅历、心理特点、爱国情操,整体把握詹天佑危难中的奋进、成功中的悲壮、辉煌中的辛酸,对詹天佑爱国精神的审美从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另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结合文本的美,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将阅读和审美相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授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安塞腰鼓》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等,体味作者对生活艺术的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生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体味安静、火爆、寂静不同状态的腰鼓的同时体会到动静结合的美;在阅读排比句式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结构之美;在倾听安塞腰鼓表演的过程中体味声音力量的美等。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身对生活美的感知,结合阅读内容,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对文本进行阅读,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春天染绿我们双脚》时,教师不仅要通过其欢快的节奏使学生认识到植树活动对荒山改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产生改造荒山的决心,而且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自然的美进行审美,并以积极的态度感受生活的点滴。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可行性,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推动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在审美构建的过程中强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突破时空界限,与作者在情感、思想方面进行对话,形成更加准确、具有深度的见解,并能够以此指导实践,对周围生活产生更加积极的审美态度,这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教学材料等进行感知,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审美视角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方面与作者达成共鸣。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古诗《示儿》时,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作者的背景资料,在收集过程中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感受陆游的人生经历,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感。教师更要有意识的结合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强化对爱国情感的认识,在情感上与相关作者形成共鸣,并在以后阅读此类文章或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行为抉择时,以此审美意识进行分析,指导实践,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构建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认识到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氛围,了解作者的情感,形成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对学生形成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性。

(一)增加课堂中语言运用的美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语言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味到语言运用的美。教师在运用语言时,首先应注重语言的平实、简练和说服性,使学生在内心对教师的语言产生认同,这是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运用美的前提;其次,教师应有意识的增加语言运用的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强化学生的相关记忆,而且有利于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审美过程,为小学阅读教学的开展创造条件;再次,教师在运用语言时要注重机智灵活,增加语言的激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语言的运用美,而且会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强化学生对语言运用美的情感体验。

(二)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朗读环境,朗读的节奏感有利于学生强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但需要注意,教师并不能按照传统阅读教学习惯,对学生的阅读情感、节奏等进行硬性的规定,这会使学生的内心情感受到抑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诗歌、童话、散文进行朗读,有利于学生体味内容的形美、情美和意美,但朗读过程要注重层次性,使学生在对文章读通、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美的感受。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月光启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初读时认识生字和文章结构,在二次朗读时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自由读时体味作者的内心变化和期望;在美读中体味母爱的伟大,这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审美体验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教师应有意识的利用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感知美的机会,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可视化的教学语言,合理的应用可以使学生直观的认知“美”,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大自然的文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雾凇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图片、琥珀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联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晚林,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优美的词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等。

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过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编制、教师的素质、教学手段等方面均要不断的优化,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的基本前提。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单纯的智育并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需要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审美体验,进而将学习的知识升华,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构建,这是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应不断的优化和推广。

(作者单位:常熟市福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