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 化茧成蝶
2016-04-29钱云龙
高考主观性试题的分值已占据总分的半壁江上,同时随着命题思路的转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模式已逐渐被出题人摒弃,目前学生在主观性试题中的得分率已岌岌可危,如何在高三的备考复习中突破主观性试题的得分瓶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备考复习中重点研究和丞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在主观性试题上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在教学中践行的做法。
一、纵向对比,剖析命题特点,探究解决方法。
为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主观性试题的特点,出题人的立意,我以时间为线索,以近五年经济生活新课标二卷的问题设计为载体和突破点进行剖析,通过纵向对比,希望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能为我们讲主观性试题的时候提供一些养料。
2011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4分)
2012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14分
2013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2014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14分
2015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14分
通过对近五年的“问题”进行对比、归纳、思考,我们不难发现有如下特点:
首先、立足基础,角度稳定,切口变大。
考查的知识紧紧抓住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突出教材中的主体: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就业者、投资者、分配者)、市场、宏观调控等要点。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进行问题的设计。另外,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说,由原来的小切口变成现在的大切口,不再考查教材一堆一块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会整合教材,能从教材中抽出具有共性的知识点。
其次、突出能力,会获取信息,能整合教材,能分析、解决问题。
通过对设计的问题的理解,不难发现这些问题落实了考纲要求和课标理念,实现了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再次、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热点时事。
通过对近五年的问题和材料的对比,材料贴近生活,体现人文色彩,重视青少年心灵塑造,引导学生去正确认知当前思想问题、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既考查学生知识,又重在育人。比如11年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14年信息消费意义。
二、掌握学情,分析学生弱点,做到有的放矢。
要想提高学生主观性试题的得分能力,还要了解学生在主观试题中存在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下面是学生在做主观性试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审题是做好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判卷和作业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之,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必须关注学生良好的科学的审题习惯的培养,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其次、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不全,材料语言向教材语言的转化困难。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有些问题答什么基本由材料决定,因此阅读好材料是答好试题的依据,它要求考生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关键信息,由于阅读能力不足,没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没能将所获得的材料信息与教材观点间建立起正确联系,导致答题片面性、局限性,甚至照搬材料、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述。
再次、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建构不完整
三、三位一体,激浊扬清化茧成蝶。
首先,科学审题,挖掘有效信息。
科学审题,获取有效信息,是做好题的入场卷,问题要做到五审,审范围、审主体、审角度、审分值、审是否结合材料,以2015年新课标二38题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当前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的理由?为例:审主体---小微企业,审范围---生产与经营,审角度---原因类,审是否结合材料----结合材料,审分值---14分大约4点左右。通过这五种审题方式,层层深入做到了激浊扬清,我们也就确定了这个题的答题思路:
理论原因:小微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地位
现实意义:采用主体分析法——个人:就业、创业。小微企业:税负、融资、活力。经济:促经济进发展(投资,消费)。
其次,吹尽狂沙,获取、解读到有效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试说明中对学生的第一个能力要求,学生在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中存在抓不到,看不清的状况。如何让学生拔开层层迷雾,提取到有效信息呢?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个方法---分层、抓关键词、找中心的方法。
分完层,找完主体,再以主体为切入点总结归纳出每一层的中心,并与教材的相关知识建立关联,也就是下一点要说的“回归教材”。
再次,回归教材,由点到线、面,构建答题模板。
审完题,看完材料,就要调动、运用教材知识描述、阐释、论证、探究问题,此时要考查学生能否把材料语言转换成教材语言、能否由材料的点形成知识线,构建知识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分析高考试题,洞察其出题规律,然会总结针对措施。
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提高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能力,要要一个过程,老师要慢慢引导,多去设计一些典型问题,展示一些典型材料,学生去分析与体会,慢慢的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慢慢的会达到激浊扬清,化茧成蝶。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