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法探究
2016-04-29安洪雪
近几年来国家课程改革始终贯穿着一个非常清晰地教学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高考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生物学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学科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针对整体考虑,我进行了一个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的课堂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盲目的听从式传道很厌倦,导致课堂的教学进行缓慢不说,效率极其低下,我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学科,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怎样从一个学生强迫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一个转变,成了我们生物教师的一个值得探究的一个目标。通过几年来同各类的接触,我采取课堂的高效产生的就要对“教材、教师、学生”构建一个整体,具体的一些做法如下两方面探究:
首先,教师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情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将生活常识体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把教材划分学段,实现生活化的生物课堂,让学生先对学科产生兴趣,在进行对学段的划分后,一定要进行一段一清,夯实基础。一个学段,最好是抛开教材上的章节,给其专业知识可以按着一个或多个章节进行整体构建体系。把探究合作的式的学习内容制作成一个学案,学案要求学生做到的学习目标一定要设立简单易行,主要就是对其产生兴趣和探究意识。但前提教师必须基本很强的专业素养,能有效的整合,一周内容的学习段,一章内容的知识段,一模块内容的教学段,备课组充分研究教材、大纲、考试说明,整和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课堂中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确定教的内容和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和指导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师在学生完成学案并批改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制作学案,组织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学生在教师制作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先学后教。整个教学活动是两个主体思维的碰撞,平等的交流。实现教学过程的双主双导,即学生导教,教师导学。
在学生导教上,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是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但这个部分是最容易被忽视和弱化的,秩序不好,课堂不易管理也在此环节形成。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组织阅读和明确学习要求。
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的课堂行为是读书、查资料、完成学案规定的各项任务。教师的课堂行为是巡视、观察、发现学生的相异思维、寻找典型思维过程、课堂生成性问题,为展示课的点拨做准备,课堂的前段督促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的后段同组可以讨论、研究,教师要及时掌握课堂学习状态,在展示前作出必要的评价。学案必须收回进行评判,并做好客观的评价,展示课前完善和修正教学设计。
在教师导学上,需要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展示学习,这个部分是一堂课中激发学生做好自主学习的必要途径。是学生书写,语言表述,分析问题,质疑释疑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喜欢教师到喜欢学科的途径,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达到教学相长的途径,是通过评价,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途径。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上批改是导学关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导学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取向,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做好组织好学生的展示,教师要耐心、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展示及时发现学生课堂上生成性问题,组织好学生间的质疑对抗,对学生的展示过程与质疑对抗做科学的点评和恰当的引导。
学生的课堂行为应是展示、质疑对抗、辩驳、讨论、总结、归纳、感悟、反思。学生的展示是方法和过程的展示,而不是结果的展示。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过程。
有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改变。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教师关注教书向重视育人转变,更为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学科思维品质的提高,学习潜质的开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鼓励创新,课堂上肯定、表扬、赞赏学生成了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学融入了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学生观。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意识、自我评价意识、提出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材主动研究意识、集体备课意识、面向全体意识、平等交流意识、注重引导点拨意识、以学定教意识增强了,对生物学科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升,更加贴近了当今高考对人才的选拔的需要。
(作者单位: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