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山芋,听见秘密

2016-04-29彭芬

知识文库 2016年13期

山芋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蔬菜,选择这样的教育题材比较生活化,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从课程中让孩子们了解山芋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以及各种不同的吃法和用途。而在种植的过程中,我们实施“播种——管理与观察——收获——分享”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参与种植,参与管理,参与收获,并一起分享。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主”,让幼儿自始自终沉浸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之中。

一、注重幼儿主动参与,让活动更生动。

整个种植活动中,从播种到收获,我们坚持“以幼儿为主体”,坚持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需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让孩子更主动地参与活动,让活动在孩子们主动参与中更生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老师,是幼儿感觉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内在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案例:一次,带孩子们散步到“田横头”,看到山芋的叶子,突然,我想到童年时用山芋茎做的耳环和项链,于是,随手摘了一根,做了一个耳环戴在小齐的耳朵上,又做了一条项链戴在了源源的脖子上,这下,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纷纷嚷着要学习制作项链、耳环送给爸爸,送给妈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对山芋茎百玩不厌,还将山芋茎带到了教室里,玩起了“看谁做的项链最漂亮”的比赛。

活动中,教师转变为孩子“学习”的伙伴,创设了一个在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玩山芋茎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用山芋茎做项链,放手与孩子们一同制作、体验,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美的感受。著名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创设这种独特的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后来玩山芋茎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寻找到长一点的山芋茎,惊喜地发现原来长在离山芋根越近的地方山芋茎就越长。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让孩子们学到了更多。

(二)提供机会,培养孩子参与活动的能力。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 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去探索发现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在计划挖山芋的几天里,连续下着大雨,当雨停下来时,孩子们问:“老师,你不是说等雨停了就可以挖山芋了吗?”当带着满怀欣喜的孩子们来到“田横头”,准备挖山芋时,孩子们却在实践中发现,原来泥土湿湿的时候,是不能走进地里挖山芋的,必须让泥土晒干了才能挖。而且要先把山芋茎全部割掉,泥土会干得更快。

教师没有把结果直接告诉孩子,而是给予了孩子亲身经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又如案例:

“田横头”里,孩子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大家用铲子一下一下地把山芋从土地里挖出来,当山芋从土里露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开心的叫起来,挖得更用力了。“田横头”里还不时传来小朋友的惊呼声。

涵涵一边挖一边大声地叫道:“快来帮忙啊,我看到大大的山芋啦!”

坤坤忙跑过去,蹲下来,再三叮嘱:“你要轻轻地挖啊,不要把山芋挖破啦!”

蹲着一旁的丹丹比划着:“要往山芋的旁边,这样挖,这样挖。”

小易也紧张地盯着山芋:“小心点,小心点。”

……

孩子们经历了挖山芋的过程,对使用正确工具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际操作中,也积累了挖山芋的经验。通过挖山芋,让孩子们学会了交往,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激发了爱惜粮食的情感。

(三)把握机会,持续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好奇、好模仿,爱游戏,如果把握住他们感兴趣的关键期,根据中班幼儿学习特征展开各种活动,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幼儿有更快和更大的发展与提高。

案例:一次,烨烨发现一片只剩下“丝丝头”的叶子,摘下来问旁边的齐齐,“你看,这片叶子怎么变成这样啦?”齐齐身体往后仰,害怕地看着这片叶子,“一定是被虫子吃掉啦!”源源反驳道:“我看到叶子上有蚂蚁,应该是被蚂蚁吃掉了吧。”“不对,叶子上还有七星瓢虫呢,你看。”多多指指原处的一片叶子。于是,“找虫虫大赛”就这样开始了……

教师把握孩子们对“叶子怎么啦”感兴趣的时机,先是通过引导孩子们自由谈论这一现象的原因。再鼓励孩子们在“田横头”玩“找虫虫大赛”,让孩子们接触、初步了解了一些虫虫。后来,教师开展了美术活动《漂亮的叶子》,让孩子们对叶子叶脉的纹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一步一步开展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因此,教师的介入和指导只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就能够促进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二、注重家长自主参与,让活动更有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不仅给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个教育观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利用好家长资源,使家长不仅是教学成果的检查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家庭教育资源是主题活动中宝贵的财富,主题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

(一)活动内容在家长的参与中拓展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参与者。而且通过家长的自主参与,让幼儿园活动内容拓展开来,让孩子们积累了有关主题活动丰富的经验。

案例: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后,大家将一些多余的山芋带回家,有的孩子与家人分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孩子则对爸爸妈妈说:“这可不能烧来吃,因为它是我辛辛苦苦种的!”有的孩子和妈妈用山芋做起了手工,将山芋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等造型。

(二)活动意义在家长的参与中突显了。

“真正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要能使幼儿持之以恒。”该活动要让幼儿能适度地应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使幼儿热情参与,在活动中主动花脑筋去思考,有比较复杂的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使幼儿的心智、情感和意志行为得到发展。

案例:山芋挖出第4天,源源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从午睡室里跑出来,“老师,快去看,山芋发芽啦!”

月月严肃地说:“我妈妈说发芽的土豆不能吃,所以我觉得发芽的山芋一定也不能吃。”那么,到底发芽的山芋能吃吗?山芋应该如何存储呢?于是,我们利用调查问卷,让家长们一起来参与了讨论。

孙承易的爸爸说:“我一直以为发芽的山芋是不可以吃的,为了完成调查表,我特地请教度娘才知道,原来发芽的山芋是可以吃的呢,只是它的水分受到了影响而已。”

宁宁的妈妈说:“幼儿园这样的活动真的很有意义,不仅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了解了很多,还让我们家长也懂得了不少生活经验。”

本次活动,通过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从内心感受到这种种植主题活动的意义。在家长的认可中,促进了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更加密切、协调,从而更有效地帮助了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孩子们健康发展。

三、注重课程不断生成,让活动更精彩。

课程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生成活动的内容,取材于孩子所熟知的世界。生成活动是孩子们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那么教师在生成活动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一)聆听幼儿的心声,确定活动内容。

《纲要》所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特征的教育,即在幼儿的生活上通过让其不断获得丰富的经验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幼儿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教师应尊重幼儿和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幼儿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懂得倾听幼儿心声,懂得观察幼儿活动情况。由幼儿的兴趣点开始确立生成活动内容,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开发活动,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引上和谐发展之路。

案例:当孩子们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山芋时,表情是那样的凝重、内心是那样的激动,大家小心翼翼地剥着山芋皮,慢条斯理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着,齐齐咬了一大口山芋,看着老师说:“我还吃过烤山芋呢!”于是我们生成了讨论活动《山芋可以怎样吃》。通过视频的播放,PPT的展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山芋的多种吃法,激发了孩子们想品尝多种山芋吃法的欲望,于是,我们又开展了活动《炸薯条》。

教师通过观察,捕获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生成了讨论活动《山芋可以怎样吃》,实践活动《炸薯条》,不断生成很多有趣的活动。使幼儿的态度、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尊重幼儿的需要,搜集信息。

生成活动内容确定以后,就着手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利用。在幼儿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应当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随时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幼儿就能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不断进步。

1、利用图书、录像等收集资料。

教师应尽可能想幼儿所想,多准备各种材料供幼儿活动或游戏时选择,让幼儿自己筛选、重整和组织材料。例如:第一次摘下山芋茎时,排在队伍前的小齐看见了,连忙问:“老师,我把青菜踩一脚,青菜会死掉,你把山芋叶子摘下来,山芋就不会死掉吗。”根据孩子的疑问,我们通过故事、视频播放等,让孩子们了解到,其实摘掉一部分山芋茎更有利于山芋的生长。

2、利用家长资源收集资料。

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还略显微薄,我们还可以依靠家长资源。因此将每个生成活动的来由、计划和每一阶段的成果及时通报给家长,使家长能够及时地帮助幼儿一起收集材料等。例如:当山芋发芽了,我们利用调查表让家长参与讨论,收集了各种储藏山芋的方法;当收获山芋时,发现有很多山芋出现“空洞”时,在有经验的家长那里了解到,是因为肥料太足的缘故。

总之,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表现,支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合理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种植水平。教师只有细致地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做出调整,才能在幼儿科学种植活动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开展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