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实现路径
2016-04-29高朕栋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事关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来分析其作用发挥的主要途径以及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自2004年中央16号文发布后的十年间,高等学校辅导员(简称高校辅导员或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更加明晰、职业能力要求更加系统和直观,其队伍建设也得到了明显加强。随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提出,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逾显重要。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的明确定位。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目的是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从而增强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强化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性,指明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向,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和边界。
同时,《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名称,划分了三个职业等级。最后还详细罗列了三个级别、九个具体方面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理论知识要求等。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特征与体现。
1.《能力标准》的引导性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要在职业实践中逐渐提升的、是职业特征的基本内容。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能力标准》为其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激发他们的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能力标准》的操作性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指路明灯。
《能力标准》从九个方面、分三个层次共二十七项对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与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高校辅导员据此能够很好地去练就相应能力以达到相应要求,就其本身来讲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能力标准》就象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大家前行。
3.《能力标准》的综合性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能力标准》不仅对高校辅导员的达级标准进行了详尽表述,也从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要求及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还从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等角度阐明了职业基本要求。
三、职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作用的实现路径
1.切实实现高校辅导员实际参与“两课”教学活动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参与“两课”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达到一定水平的就要独立开展教学,对尚需提高的要用“传帮带”实现要求,对刚入职的要先辅助教学,总之,要达到人人参与教学、人人热爱教学。同时,最好能够实现谁带的学生就由谁来参与或辅助“两课”教学的全过程,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独特优势,扎实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切实树立高校辅导员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可以说是造就一大批党的坚定信仰者和坚强维护者。高校辅导员理应将学生党建工作放在龙头地位。只有将工作的主要方面解决好,其它工作才会更容易取得好效果,也可以说,高校辅导员首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党建工作专家。
3.切实建设高校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养成与提升的新平台。
职业能力的养成和提升需要平台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大平台,建议从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高校辅导员开设公共教育视频课程学习系统,集中专家学者和杰出工作者的智慧,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二是创新大平台,建议针对专职辅导员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激发工作一线的创造活力。三是交流大平台,建议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公共交流系统,为高校辅导员互相借鉴学习提供思想智慧库。
4.切实增强高校辅导员开设思政教育相关公选课的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活的灵魂,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学习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是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高校辅导员积极开设相应课程,从而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并使其成为全方位深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和领域的重要依托,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公选课的丰富会促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巩固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
注:本文系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度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途径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学工发[2014]4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