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16-04-29李俊国
军训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大学生军训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军训中的核心功能,保证军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一、当前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现状
大学生军训是指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等相关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他们提高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国防安全意识和掌握基本军事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军训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有着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理想信念和良好作风,这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军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大学生军训工作的科学建设和长远发展的严重影响因素,亟待加以解决。
二、当前大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军训已经成为大学期间的一门必修课,进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都对大学生军训予以明确的规定。其中国家教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更是对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军训指导思想和训练目标部分。从高校层面看,各个高校为保障军训工作顺利开展,一般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多是从宏观层面给予指导,具体到如何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却不够具体和完善,因此在军训的过程中落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并没有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这是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不够顺畅最根本的原因。
2、军训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联系不够紧密
《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明确规定的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组织纪律观念等等,而高校出于对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角度,也应该包含集体意识、个人意志品质、生活能力以及应对突发危险事件的处置能力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育是应该通过军训中相关训练活动的过程来完成的,但就目前高校的军训科目设置来看,大多以基础性科目训练为主,如正步、队列、军姿、内务等等,内容重复单一,缺乏对训练科目和内容的有效扩展,难以对大学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而且现有训练科目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深度结合和关联,不能有效支撑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配合,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目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日常管理、心理和思想教育的主体,因而也自然而然的被看做是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不管是对进行学生的思想动员,还是军事理论教育,似乎都离不开辅导员这一群体。但是实际上,军训的整个过程大部分都是在教官的主导下进行的,辅导员可以掌握和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必然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教官作为另外一支军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往往仅被视为军事技能训练的主体,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和辅导员之间也缺乏相应的配合,没有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创新思想,提升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据可依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和意识的工作,其实际效果难以有直接体现,但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作用,绝不能任意而为,掉以轻心,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大学生军训规范条例,制定包含明确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军训大纲,予以统一的规范,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和评判指标,使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重视,而不再仅仅以军训汇演中队列是否整齐、口号是否响亮作为评价军训成果的唯一标准。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当代学生生活
军训的内容,不仅包括军事理论和技能、国防知识和国防安全意识,还应当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组织纪律等个人意志品质教育,这些思想观念、个人品质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起良好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在军训过程中明确的体现出来。
此外,当代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思维多元化特征明显,因此,军训的内容和形式也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吸引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军训过程中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军训科目的设置中,采取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除了军训规定的条令、队列和内务传统等训练科目,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加入战斗战术的内容,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形成互动和配合,从而锻炼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入武装行军、定向越野等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兴趣,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加入消防演习和紧急避险等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遇险时的自救能力,等等。
3、教官和辅导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军训过程中,要将教官为主的军事技能训练和辅导员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集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在训练基本军事技能的同时,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向大学生讲授人民子弟兵不怕苦累,流血流汗,保家卫国的实例,以人民军队为人民,与老百姓同呼吸同命运的鱼水深情来感染和教育大学生,这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英雄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军训教官结合自身特殊的岗位和个人经历来现身说法,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爱国爱校、艰苦训练、提升自我的内在意识和动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开展与此相对应的文艺活动、观影活动、时政学习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大学生产生自觉的认同,完成从教育客体到教育主体的转化,实现自我教育,认识到军训不仅仅是接受军事技能的训练,更要完成思想观念的洗礼和升华。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培养他们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负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是学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大学生军训中,也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国防安全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起广大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对军训形成自觉的认同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军训的育人功能,让他们上好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为今后的大学生活甚至是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