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中茜莉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6-04-29孙利强
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描写黑人女性茜莉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歧视下逐步成长为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的故事。沃克认为非裔美国黑人保持了他们的文化传统,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信仰:相信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精神。茜莉这一人物身上寄托着这种“精神”,即勇于与逆境搏斗的精神、敢于探索人生的精神和对自己和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促成了茜莉的蜕变。
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女作家代表之一, 她不仅创作了关注南方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的小说, 并且还在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妇女主义”理论(womanism)。沃克的杰出代表作《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一部反映黑人女性在受到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下逐步成长为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主义者的小说。该小说自1982年出版即成了闻名全国的畅销书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3年获得了三项美国文学大奖: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随后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根据小说改编拍成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
《紫色》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时期,小说运用书信体这一独特的写作方式,通过92封信讲述了女主人公茜莉,一个14岁黑人小女孩受到来自性别和种族的双重歧视压迫后如何从逆来顺受麻木顺从到认识“自我”的价值渐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才能﹑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地展示了白人对黑人的残酷压迫及黑人自身的种种弊病,揭示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压迫和不平等,从而指出黑人妇女只有自尊﹑自立﹑自强, 才能获得平等﹑尊重和爱。
沃克运用族群叙事和性别叙事,反映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紫色》探讨了黑人内部关系,即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黑人的家庭关系和黑人的“自我”,从而揭示黑人自身的弊病并提出克服的途径,它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妇女为寻求精神独立﹑人格完整、政治和种族的平等而进行的不懈探索。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强调了黑人女性的自身解放以及两性之间的性别和谐的积极性,实现了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突破。《紫色》是一部描写黑人女性经历的小说,同时涉及了美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如少数族裔问题﹑妇女问题﹑宗教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学界多从黑人问题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作品中茜莉,纳蒂,莎格三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黑人性”、以及对黑人女性生存之道进行的探讨。
其次,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视角分析作品中茜莉从卑微屈服的、丧失自我的黑人女性蜕变成精神独立、拥有完整自我的女性形象的过程。
最后,还有学者对作品中颜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颜色的象征对于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有的学者借用主人公茜莉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对颜色的不同选择,描述小说中黑人女性的思想和心理从无意识的麻木顺从到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追求自我价值思想成熟的过程。
《紫色》中茜莉的黑人女性意识的觉性在新时代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黑人妇女所受的双重压迫是相互联系的。正视和解决黑人内部的问题必然会增进黑人自身的团结和进步,推动黑人妇女运动的发展,促进黑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美国黑人女性作为一个边缘的,曾受压制而失语的群体到如今成为世界舞台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声音,经过追求独立自由意识觉醒获得了平等对待,这正是《紫色》的主题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以为,沃克的创作旨在揭示黑人妇女解放的出路在于要反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认识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尊重,争取独立,在黑人妇女和黑人男性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两性关系。张扬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意识,展现了女性意识回归现代两性关系后双性和谐的辉煌。
茜莉从一个逆来顺受,备受压迫的黑人女性蜕变成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新女性形象。茜莉经历了勇于与逆境搏斗的精神﹑敢于探索人生的精神和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心理变化历程,终于获得了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茜莉的女性意识主要包括追求自我意识﹑寻根意识﹑和追求独立意识三个方面。通过这部小说的创作,沃克试图探索黑人妇女解放的道路,强调精神自由与经济独立以及妇女内部团结的重要性,这在冲破黑人自身内部问题上起到了推动作用。妇女斗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和完整。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茜莉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旨。作为一名妇女主义者,西丽是被压迫黑人妇女的代表之一。艾丽斯·沃克认为,一个妇女主义者不仅要为妇女的解放而奋斗,而且要致力于男性的解放,使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黑人与白人能够互助互爱。因此,在小说的末尾, 茜莉的宽容也给了阿尔伯特悔改的机会,他最终得到了救赎,茜莉和阿尔伯特也终于得以和睦共处。艾丽斯·沃克通过《紫色》表达了结束世间各种形式的压迫的美好愿望。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