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学严谨方可乐在学术中

2016-04-29唐媚媚

知识文库 2016年13期

本文是对《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的评析,主要从该著作的基本信息、主要内容、整体亮点和学术底蕴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从多个角度来更好地了解中世纪的地中海文明,从而把握科学技术史学科的脉络,以促进今后对科学史的深入学习。

一、对著作基本信息的了解

书名:《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查尔斯·辛格等,潜伟主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据悉,《技术史》(AHistory of Technology)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篇幅最大、资料最全的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通史,自1954年起用了整整30年时间才出齐,于1984年问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引进《技术史》,翻译了4年,于2005年出版。《技术史》中文版(I—VII卷)全书共194章,650余万字,拥有3000余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专门绘制的插图。

二、对著作主要内容的理解

1、著作的主要特色分析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主编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技术史和经济史学家查尔斯·辛格,他在工作生涯中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和心血,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另外,虽然本卷书并没有重点对地中海文明的社会背景以及中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讲述,但是在介绍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相关技术时有根有据,它跳出了就技术论技术的框框,能把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描述得清清楚楚,内容翔实,富有一定的思想启发性,这相当令人折服的。在我看来,对专家和学者而言,本卷书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个人来说,拥有该书是一件幸运和快乐之事。

2、著作的主要框架分析

《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是技术史七卷书中的第二卷,侧重于对地中海文明和中世纪技术自身的发展的阐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承接了第一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史前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又转接到了第三卷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约1500年到约1750年。本卷书主要内容是共分为5编:第1编基本生产,主要包括17世纪前的采矿与采石、冶金、农具;第2编制造业,主要包括食物和饮料、皮革、纺纱和织布、家具、陶瓷、玻璃和釉、前科学的工业化学;第3编石物质文明,主要包括中世纪的工匠、房屋建造、细金工;第4编运输,主要包括道路和陆路交通、车辆和马具、造船;第5编实用技术和应用化学,主要包括动力、机械、水利工程和卫生设施、军事技术、炼金术装置;结语:东西方的反思。

3、著作的主线分析

关于《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主线,我个人认为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本卷书主要讲述的是地中海古典文明以及兴起于未开化欧洲特别是西北欧的文化,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第二,本卷书主要依赖于考古学上的发现,资料来源于博物馆、档案馆和研究所,许多相关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在其中。第三,本卷书所参考的专门技术性质的著作相对少,但文字资料庞杂,信息量庞大,内容丰富。第四,本卷书所介绍的技术的时间线索在年代架构上不属于十分严谨,无法把技术的不同分支按年代顺序进行排列。第五,本卷书使用的是人为而非逻辑性的选择方法,它阐述了提供物质享受的各种活动,并展示了这些活动的兴起、发展或更替。第六,本卷书注的是工艺、技巧和设备特征和演化有关问题,即注重技术本身,而非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反响。

4、著作的历史注释分析

关于《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的历史注释,我个人认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概况:第一,本卷书划定的时间,它所属时期是始于希腊城邦,从迈锡尼文明的废墟崛起,结束于近代欧洲民主国家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之时。第二,本卷书的技术连贯性表现在精巧工艺上,这是最为清晰的部分,即第8章陶瓷和第9章玻璃和釉。第三,希腊技术和希腊文明知识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亚历山大帝国将希腊文明带到波斯和印度河;二是野蛮部落土著将希腊带到了多瑙河流域甚至波罗的海沿岸;三是希腊人迫于经济压力迁徙到西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并模仿腓尼基人建立了贸易路线。第四,从欧洲视角看,本卷书主要历史阶段有四个:第一阶段,辉煌的希腊时期;第二阶段,罗马帝国边境外的部分被希腊化;第三阶段,始于第一批野蛮民族——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涌入,止于一支野蛮人——古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第四阶段,罗马时期(10世纪到15世纪),中世纪文明的顶峰。

三、对著作整体亮点的剖析

1、关注一个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23(或24)一79),又称老普林尼,世人称其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新科莫姆城(今科莫)。他是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以其所著《自然史》一书著称。恩格斯在《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一文中曾经指出,普林尼是不仅从政治上、军事观点上,而且从理论观点上对日耳曼发生兴趣的第一个罗马人,他的报道别具价值。他对日耳曼方言所作的分类符合实际情况。他出生于中等奴隶主家庭,青少年时期在罗马求学,时任日耳曼行省骑兵军官,与罗马皇帝提图斯交谊甚笃的普林尼,曾当过律师和财政督察官、海军舰队司令。遗憾的是,他是在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时救灾时因火山喷出的含硫气体而中毒死亡。他终生未娶,一生手不释卷。

2、聚焦一项极有影响力的技术

本卷书,由于章节的内容众多,因此,无法一一列举。现就个人看法,我选取了第三章(农具)作为技术举例和剖析。为什么我会选取这一章来举例呢?主要原因是中世纪是个农业文明,它的技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农业技术上。这方面可以列举的重大发明和创举有:重犁、马挽具、马蹄铁、车前横木、农牧结合和三圃轮种等耕作制度。当时,欧洲文明的中心位于地中海沿岸,但中世纪一大成就是使得整个北方地区成了农业区,北方的土质不同于南方,它需要新的耕作工具和方式,重犁等工具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

四、对著作学术底蕴的评析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若要用有限的篇章来总结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的科学技术史,这是很不容易的。若要将其形成系统,更是难上加难。本卷书基本上将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技术史的体系阐述出来,让读者在大体上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使得我们今后能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考察,能从多角度了解科学的发展。

通过阅读《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这一卷书,我更深入地了解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它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这不仅展示了地中海文明的发展,还扩充了世界文明的内涵。读完这本卷书,除了深深地佩服撰著本卷书的学者和专家,被他们那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所折服,还提醒着我们今后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来进行评价。

在肯定本卷书的价值的同时,我个人发现了一些瑕疵,因此,现从个人的角度提出建议:若本卷书再版的话,可适当增加对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的研究,即用一定的篇幅总结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对经济、文化、社会的作用问题,毕竟研究科学史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地中海是古代世界霸权的枢纽,其各文明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及对其他文明发生的更迭,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史第Ⅱ卷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500年)》依然有提高的空间。我们必须以21世纪为立足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史料来说话,而不是在意识形态上自言自语。当然,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新一代的人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完成。

总而言之,本卷书犹如有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它带领我们走进未曾深入接触过的科学历史旅程,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中世纪地中海文明加深了解,还启发了我们对科学的进一步思考。科学技术史的内容如此广泛和丰富,几乎涉及人类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数千年来的主要科学技术成果,它是一部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我深深地感到了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努力地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继续深入地学习科学史。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