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2016-04-29郭晶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全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规范性,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等,这显然不符合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内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创新型、创业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显学’,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囿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般以非课程化或培训等方式进行教育,仍处于非计划性、非系统性的低层次、低水平教育和管理状态,这显然不符合新形势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内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以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全面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教育实践不断向前的动力,而某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仍处于“感性的功利主义”阶段。很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紧张的一种途径,部分大学教师、领导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临时之举,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技能培养和临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而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从学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改革中心,我们注重教育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就业观,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我们注重对学生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职业、创造岗位的引导。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规范性
目前,某些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只在少数经管院、商学院的课程里有体系化的设置,更多的学校则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或是在就业指导课程里面设置少量章节,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临近毕业期间的就业指导层面上,所有的课程设置零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当前,除了少数高校设有专门的创业学院,工作开展相对规范外,其它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开展相对迟缓,工作进展与当前的教育形势和人们的心理期待还有差距。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上,首先是课程门类零散,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各校的课程设置多了随意性,少了规范性,这种状态在初始阶段有探索成分,可以理解,但从长期看,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稳定的课程体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和学科专业课程实现有机融合,从目前各校开设的课程种类看,大多属于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平台课程,这类课程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容易在专业课程中交叉,但是结合专业课程如何创业的课程仍然很少,今后这类课程还需要下功夫开发。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目前,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了实践环节,但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孵化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当然,这些是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但是,目前高校由于资金、条件、专业的局限,创新创业实践仅使一部分学生受益,没有面向全体学生。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变“教学”为“导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
三、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
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零星摸索的状态,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实践等方面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类型和需求,主要可将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建立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二、对于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设置专门的课程,通过案例教学等,提高其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三、对于有课题、有项目的学生精心设计各类实践活动课程,以项目、活动为引导,课程与项目、活动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三大课程模块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总的来说是以素质为前提,知识为指导,实践为媒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分阶段性地设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教学计划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基础通识课程应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这一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理想,有针对性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创新创业能力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在大三、大四开设。大三、大四的学生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较明确创业方向,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知识储备上有了一定的准备;同时,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大大成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探讨、分析较为复杂的创业问题会更有深度。
(二)优化管理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要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整体配合下,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紧密合作、联动管理,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对活动各个时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跟踪、诊断、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一、筹备期。主要进行意识、品质、精神和能力的教育培训和训练,提高他们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这主要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来完成。二、初期。则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融资、技术和场所等支持,配备导师及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培训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各界的宽容理解和正确引导;三、中后期。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恰当的跟踪、诊断和咨询服务,引导其健康成长,学校要将他们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反馈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学中去,使大学生能够及时的体验到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三)强化实践活动环节
1、创新创业竞赛
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定期举办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作和发明活动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创业竞赛不仅仅是一种比赛形式,高校还应该帮助获奖者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传统的创业竞赛作品在比赛结束后就处于搁置的状态,不少成果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产业效能,最终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学校应该为有社会价值和产业能效的作品提供后续的支持和帮助,如帮助这些获奖团队向银行或是融资机构获得启动资金;设立专门的学校创业基金来支持创业团队;与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来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等,最终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学生的通识知识将在产业化的过程中会得到切实的利用。
2、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体系应将校内实验、校外实训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利用关联企业的扶助,整合校外各方优势和资源为学生创造出一片创业的沃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接纳学生实践实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近距离接触企业创办和运营管理,并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学习体验,获得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知识,提高其创业意识。针对与专业相近的企业,可以签署合作协议,让学生到企业里参观考察,参与公司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岗位体验,为学生参与创业搭建起一个发展平台,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可以直接受惠于企业,从而达到双赢的合作目的。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