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专业“工程和创新双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探究

2016-04-29崔轶孙炜

知识文库 2016年21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对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2010-2020年期间,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工程管理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四大知识平台,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学科平台之间独立性较大。不断发展的工程建设市场决定了必须培养既具备专业工程素养同时又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一、工程管理专业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理念的内涵

“双能力”就是指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能力就是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和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组成的开放性、系统的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在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基础

工程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其主要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知识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大平台的知识;工程意识就是指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判断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判断、选择与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薄弱环节,这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改进和提高之处。在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中应设立适当的情境与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抓住主要矛盾,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历练中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2.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

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不断产生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的能力。由于工程问题具有非唯一性和非标准性,使得工程建设领域的相关工作呈现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征,工程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创造性思维,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技术管理的创新,因此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为特征,工程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工程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依据相关注册执业资格的要求,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由原来重知识向重能力和重素质转变,这是对教育本义的回归,也是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真谛。

二、工程管理专业双能力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

1.各学科平台实践环节紧密相联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是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方针进行设置的。对于非国家重点院校的一般高校,应在资金及办学条件上结合自身传统学科的优势,以服务当地经济为主要的定位依据,逐步发展成为较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专业,使本校学生形成与相关重点院校学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学科平台独立性较强,就应该在实践环节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造价类课程,应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某个真实的工程项目,使学生通将各个阶段进行的造价计算联系到《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中的招投标环节和工程索赔环节以及《建筑工程 CAD》中的识图环节等,增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工程全过程所涉及造价问题的掌控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

2.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然需要一支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构建拥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并能积极投入教育创新实践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升教师的自身水平,就要重视在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培训,同时还应该适时从社会聘请有工作经验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利用学习进修机会,提倡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对工程管理的前沿理论进行学习,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为了保证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学校应与工程建设企业保持联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挂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邀请企业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协助安排学生顶岗实训与就业指导。学校利用知识、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资源解决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培训,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外部支持。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土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