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2016-04-29谢斯沅阳海音
德育路径是连结道德教育理论与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纽带,在道德教育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德育路径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道德理论能否成功转化为道德实践,进而影响整个道德教育成果的优劣。美国在知识技能教育上取得的成功在全世界有目共睹,它在道德教育领域上亦有许多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力求从美国学校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探讨美国道德教育的培养路径,并进一步提出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教学启示。
托克维尔曾经说过,美国因为她的善良品格而伟大。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虽然没有“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但是美国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学生品格教育,探索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路径。
一、德育路径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德育路径的概念
“路径”(path route),指到达目的地必经的道路,也比喻门道。前者指明了路径的实践性,后者暗示了路径具有特定的方法性。品格教育的路径,指的是学校根据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和学生品格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综合组织教育形式,意在达到符合社会期望的品格教学目标。
(二)德育路径的特点
路径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是道德教育理论向道德培育实践转化的重要中转站,是思想道德教学领域内连结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必不可少的中间桥梁。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定向性,路径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性,路径的开展必然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先导和前提;二是联通性,路径连结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应用教学路径向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同时,路径还连结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它是把理论转化为实现的转化器;三是参与性,路径在教学中不仅仅起到承接的作用,它还参与到整个德育教学过程,影响教师的教学感受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可见,路径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德育成效的高低。
二、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培养路径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的培养路径大体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下文的介绍也将分别从这两个层次展开。
(一)学校教育
1983年4月,美国质量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就以确立和强化美国社会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为其教育改革的纲领,目的就是要把知识教育和品格教育结合起来,培育“站在新世纪曙光下的美国人”。学校校内的培养路径有:
1.专门的品格教育运动计划
新品格教育专家涉及了多种多样的品格教育计划。新品格教育运动代表人物里克纳提出
了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一系列品德德目,并要求学校明确教授这些价值观。新品格教育注重向传统回归,教师利用传统的故事法、榜样示范法以及奖惩法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良好品格。在校园内,学校积极培育道德环境,以形成文明友善的校园风气。
2.其他课程渗透
学校更多地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其他课程中学习。学校要求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者首先必须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门学科要应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伦理问题,把政治、道德渗透到文学、历史等社会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减少学生对道德灌输的戒备心理。
(二)校外教育
1.家庭熏陶
家庭是学生道德品格培养的起点。一方面,学生在入学以前主要是通过家长教育逐渐形
成道德认知的;另一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潜在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美国学校十分重视与家庭的联系,很多中小学校长都会在学期伊始给每一位家长写信,向他们说明学校新学期的品格培养目标,并要求家长全力支持。这对学校德育的开展极其重要,因为家长的教育内容或方式若是与学校相违背,那么势必削弱学校德育成效。
2.社区活动
杜威说:“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为了保
证学生参与社区生活,学校就必须采取服务学习的方式建立与社区的互惠性关系。服务学习是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方式,它是指学生通过参与计划周密的有组织的服务而学习和发展的方法,这种方式同时满足社区的需要。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社区组织,他们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活动,最常见的有照看孤寡老人、募捐和筹集食物以及帮助低年级同学提高课业水平等等。服务过程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以社会活动实践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技能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思考,体谅他人。
3.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引导社会舆论,还会影响受众心理,进而渗透到个体的日常行为中。如今的世界是一个传媒爆发的时代,报纸、书刊、网络、广播电视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宣泄”各种无形的价值符号。人们很难逃避大众传媒对其价值判断的干扰。在当社会今过分重视视觉冲击的背景下,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以挑战主流思想为荣,以调侃庄严正统为乐,降低了社会整体的品味,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正因为如此,美国教育部极其重视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严格把握媒体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分标准,让大众传媒成为学校价值支撑的重要路径。
4.社会环境
在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所,利用生动的实物资料来教育学生。大量的科学博物馆向人们展现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历史博物馆则陈列着自印第安原住民时期至今的日常用具,默默地告诉人们要注重保护民族的历史;表现开拓者创业艰辛的经典话剧《烟草路》在百老汇经久不衰,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另外,在所有国家大型体育比赛的体育赛场,比赛之前,包括选手和观众在内的所有会场人员都要脱帽肃立高唱国歌,青少年如果身在会场,一定会被现场庄严的气氛感染从而把爱国牢记心间。这些只是社会环境在品格教育路径中的缩影,尽管它们没有理论说教,却以无声的方式震撼人心,增强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美国品格教育路径对我国学校德育教学的启示
(一)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路径社会化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路径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很少有参与社会的机会。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倘若学生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接受道德知识,那么他对道德的理解就会止步于“认识”上,而对道德情感上的体验较少,更不用说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了。美国道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在青少年品格培养路径上的广阔空间,学校应避免在德育教学中“单打独斗”,而应加强与社区的协作。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社区在承担青少年的作用中会越来越大,值得学校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关注。
(二)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路径生活化
当今的“九零、零零后”是当今青少年中的主体,这一代的学生与以往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他们生活在物资相对富足、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的环境里,精神上渴望被关爱,心灵上希望得到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道德说教的方法已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无法满足道德教学的要求了。必须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解读生活的能力,把德育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最终践行道德。
(三)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情感化
道德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立足于学生的情感需求上。教师亲切友善、充满温情的话语能够温暖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喜欢和老师接触,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相信从老师这里能够取到提高知识、提升品性的“真经”。这就要求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老师要改变以往冷冰冰道德说教的形象,增强道德教学中情感话语的表达,增加思想道德教育言语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