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评析
2016-04-29王鸽
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促进下完成的,作为第三方的共产国际,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极力撮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统一战线的形成,不仅帮助中国共产党确立“党内合作”的方针,而且也帮助国民党改组,在国共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后期合作过程中共产国际却起了消极作用,导致后来大革命失败和国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历时三年多,对中国的社会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共产国际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后期产生了消极作用。可以说,既有贡献也有失误。但总的来说,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一、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贡献
1、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共产党确立“党内合作”的方针
在国共合作逐渐形成的初期,共产国际就积极促进两党的沟通和合作。 1921年马林来到中国,帮助中共召开一大,关注孙中山和国民党。1922年马林考察了中国革命的形势,而后写成报告,阐述了国民党的进步性,联合的必要性,最后建议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并提出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开展国共合作。1913年—1918年,马林为推动荷属东印度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设计党内合作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东印度社会主义同盟的发展壮大。”因此,马林想借鉴这次经验,在中国同样实行党内合作。于是,马林在1922年8月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提出以个人身份的形式加入国民党,这遭到了大多数代表的反对,后来经过马林的说服,才同意他的提议。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还比较弱小,中国革命面对的是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和外国的帝国主义势力,要想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和国民党合作。对比国共两党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处于弱势,此时开展党内合作是最切实的方针,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因此,共产国际为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值得肯定。
2、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改组以推动国共合作
1922年孙中山因陈炯明叛乱而受到打击,此时共产国际找到孙中山并提出国共合作的提议。随后,马林“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多次与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和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张继等商谈国共合作事宜。”最终,1923年《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发表,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始。
紧接着苏联便派鲍罗廷作为特使来帮助孙中山进行改组国民党,以促进国共合作。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改组国民党委员会政治顾问,主要负责改组国民党的相关工作。鲍罗廷在工作上的贡献也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人,他的中国之行显然是一个意义深远的事情。”除此之外,共产国际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了修改意见,帮助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重新阐释为新三民主义。
二、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失误
在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就过高估计国民党的进步性,导致后来共产国际政策上的右倾,最后造成大革命的失败,国共合作的破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三·二0”事件采取和解的方针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三·二0”事件,又叫“中山舰”事件。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接到上级命令后,将中山舰开到黄埔,随后被诬陷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背后暗藏共产党的阴谋暴动,继而被逮捕。蒋介石紧接着派人包围了苏联顾问团。
莫斯科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暴动,为了国共合作的继续和北伐战争的稳定仍然采取了妥协,不仅没有加以制止,反而纵容,对其作出让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在政策上逐渐右倾,将中国共产党陷入了不利的地位,间接导致后来的国共合作破裂。
2、对整理党务案的妥协退让
4月29日鲍罗廷返回广州,继续执行共产国际的右倾妥协的方针,步步退让。不久又与蒋介石达成君子协定,内容包括:一是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活动;二是苏联如果继续支持北伐,需出所有经费。继而在中共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蒋介石又商定成《整理党务案》。
上海中共中央得知《整理党务案》后,坚决反对,并提出退出国民党。北京中共组织立即响应,很快在中共内部形成一股退党的浪潮。共产国际考虑到退党会影响东方战略的实施,因此,强烈谴责中共的行为,并在维经斯基的参与下,经过激烈的争论,退党的提案被驳回,统一战线继续维持。
3、共产国际指导方针上的右倾
在北伐战争前期,共产国际支持蒋汪合作,幻想通过汪精卫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实力,在面对蒋介石不断发展个人军事独裁势力、压制共产党和摧残革命的情况下,共产国际采取了妥协的右倾方针。一方面要求共产党人对蒋介石采取让步,另一方面过分相信蒋介石,认为汪精卫是左派,于是把汪精卫召回,实行蒋汪平衡。大革命中共产国际对国民党采取妥协退让的右倾政策,一再纵容退让蒋介石的反共政策,最后1927年7月15日国民党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正式宣布国共合作结束,统一战线破产。
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大革命中犯右倾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定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无论是确立党内合作方针,帮助改组国民党,还是大革命中帮助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批军事干部,不断给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这些都值得我们给予高度的肯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