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汇报课的教学反思

2016-04-29薛晓晨

知识文库 2016年21期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全校教师进一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把“打造高效课堂”活动落到实处。我们学校举办了汇报课的活动。通过这次新教师汇报课的公开课,我学到了很多,感触颇深。特地总结这次活动经验及不足,希望能给我们教师活动带来一些新的教学视角。

背景:

2015年12月23日,我参加了新教师汇报课,这是我来到常州幼儿师范学校的第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我上的课题为学前儿童合理使用电子媒介的教育,取自《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第二单元第五主题。课前,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水平,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认真备课,完成教案;课中,在组内几位老师,尤其是我两位师父的悉心指导下,我实践并改善教学过程,经过几次试上才有了最后的完整呈现;课后,我听取听课老师们的评价,积极反思内省。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我既有值得保留的优点和亮点,也有必须改进的不足之处,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值得铭记的公开课。

身为新教师,我一直思考着要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这次的汇报课中我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

一、初次尝试,发现问题

在认真研究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之一和教学难点确立为学生能辩证看待电子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即学生能说出电子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初次教学设计中设置了学生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讨论完毕后发表观点,我将其观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最后归纳总结于课件上,并辅以图文,详细讲解。结果,在试上了一次之后,我发现这个环节问题重重。

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讨论时滥竽充数,讨论结束后不发言,或是其他同学在发言时不作思考和记录。

如:分组讨论结束后,小组会推举代表发言,在这位代表发言时组内其他成员便会分散注意力,不再思考补充。

2、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激化;

这一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在电子媒介对某个发展因素的影响,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处理这一思维差异正是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只通过小组讨论发言难以在学生间产生思维碰撞,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如: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些电子游戏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另一位同学在发言时则认为电子游戏会是学前儿童的注意力缺失的一大原因,这两位同学针对注意力这一因素有不同的观点却无法产生碰撞。

3、教师讲解所占比重过高;

试上发现,学生可以提出的观点很全面,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归纳和总结,花过多比重进行详细的举例讲解显得重复多余,并且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如:在总结电子媒介会对学前儿童身体产生危害时,我列举了多种材料和例子来说明电子媒介对儿童视力、体重、肌肉发展等方面的危害,而其中许多例子学生在发言时就已经列举的很全面,再做详细说明略显多余,且占时长。

二、积极反省,分析原因

针对上述出现的三个问题,我回顾总结每个教学环节,多角度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

1、师生课堂地位不平衡;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讲解部分过多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显,从而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注意力缺失。进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得不到满足,思考、概括的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个性得不到承认,由此个体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抑制,

2、课堂活动设计存在不足;

学生合作讨论的确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除了需要学生得出结论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电子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显然单纯的讨论发言不能满足这一能力发展的目标。

3、对学生的预设存在偏差;

在备课时,我曾预设学生无法全面详细地说出电子媒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利弊功能,因此在归纳讲解部分增加了很多具体例子来增加学生的直观理解,然而在试上后发现学生可以在发言时举出许多例子,这一预设导致教师讲解部分显得事倍功半,这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在明确问题原因后,我改进了教学活动,选择以辩论的形式取代发言陈述。

1、辩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在轮流发表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会针对同一发展因素提出不同的观点,为了论证观点的合理性学生会进行深入分析,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会获得对电子媒介功能的全面认识,还训练了思辨能力。

如:正方(赞同积极功能):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电子媒介可以在学前儿童没有同伴陪同的情况下充当玩伴,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

反方(赞同消极功能):我不赞同正方观点,电子媒介反而会破坏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教师:看来出现了相反的观点,那反方同学能详细解释下你的理由吗?

反方:过多沉溺于电子媒介会破坏儿童游戏的天性,疏远同伴疏远游戏,使得性格变得孤僻,社会性发展受阻。

2、辩论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辩论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 一些平时举手不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为了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勇敢举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鉴于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发言,我选择以完成表格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课前事先分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在讨论时完成表格,并在另一方同学发表观点和教师总结归纳时进行完善,至此更对的学生参与到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3、辩论更有利于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辩论会需要教师这个裁判来把握整体方向,教师制定和宣布辩论的规则,在学生发言时适时给予引导,有的学生只说观点不分析原因时,可以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如:学生:电子媒介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教师:能具体说说它通过哪些方式来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呢?

学生:一些网络上流行的幼儿益智游戏可以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教师:说的很对,想想这些益智游戏设计的特点,它怎么来促进智力发展?

学生:这些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感官,引起幼儿大脑皮层的兴奋。

四、总结

1、成效对比

在正式上课时采用了辩论的形式,比起试上时的讨论发言效果颇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在练习巩固环节也反馈良好,说明辩论是完善这一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

2、策略优点

需要学生辩证看待某一事物的作用时,采用辩论这一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目标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两得。同时,辩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经过这次汇报课,我发现了辩论这一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但无论哪种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定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环节的设计、教育目标的确立都要以学生为根本依据,只有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在投入学习,我们的教学才能成功。

(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