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04-29蒋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这里的实用文章其实就是指各类应用文,而其写作能力常被作为目前考查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同专业都应用文写作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可是就实际效果来说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
1、学校重视不够
虽然大部分高校目前都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大都将其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比,应用文写作的课时安排较少、教师配置偏低、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长此以往,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结构中日益走向边缘化境地,其重要功能也被相应地弱化。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授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师偏向年轻化,可能仅是文科方向毕业,缺乏相关行业的应用文写作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使应用文写作课显得枯燥乏味。同样是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课程的教研项目十分匮乏,难以系统地提升教授水平和学习效果。如此“恶性循环”,也就让这门课程越发呈现边缘性。
3、教学方法单一
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仍旧按照应用文文种的概念、分类、特点、结构内容及注意事项等顺序安排教学。虽然也会有不同的案例和练习题目供学生参考或实践,但课堂组织过程的千篇一律,很容易使原本就不太重视公共课的学生越发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学”
在很多高校,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对于刚刚入学,正在逐渐接触专业范畴,还没有开始职业规划的新生而言,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得最多的就是规范化的写作格式和严谨、平实的遣词造句,而根本无从体会该门课程实用性和工具性。对很多学生来说,即使是毕业论文或专业文种的写作训练都是遥不可及的,不如有朝用时现学现卖,各种厌学、弃学的现象自然越演越烈。
总的来说,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陈旧单一是导致应用文写作课程难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几大因素。接下来,笔者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对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关于应用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
应用文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是文体中的一个大家族,在课堂中最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除了一些通用文种如通知、请示、报告等公文外,财经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经济应用文,如商业计划书、说明书、合同等;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学习司法应用文,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文书等。
(二)教学方法应更具实践性
要真正提高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合理改变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主要探讨三种实践性更强,学生参与度更高的教学方法。
1、病文修改法
病文修改法就是在简单介绍了某个文种的基础知识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内容格式或语言表达错误的应用文,让其在教师的引导及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文章的不规范之处,然后予以修改。这种方法既可以作为验收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和掌握程度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巩固复习课程内容。
这里使用的病文既可以是教师课下搜集的典型病例,也可以直接选择一些学生自己写的应用文。相比之下,后者更贴近学生自身,真实感更强,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本能以及获得经验的途径为学生创设工作,做事的环境。”应用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它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想要真正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就必须让学生完成从“角色”到“心态”的调整和转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和当下学习文种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工作或生活,从而设身处地地以角色的身份、角度去思考和写作。这样一来,他们会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应用文的实用性,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以及教学目标去开发、设计适合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或者向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后由其自行设计项目任务。随后,教师需通过向学生传授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有效地进行资料搜集、研究分析、动手操作等实践及相应的写作任务,并在最后对整个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从而加强对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上述方法只是笔者初步的设想和尝试,具体的操作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调整,而最终的效果也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但无论如何,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除了依靠外在力量的支持,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探索,从内部改变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边缘化”地位。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