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及审美能力
2016-04-29刘仲秋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感悟与审美能力的重任,为此,语文教材遴选了众多名家名篇,这些经典之作内容异彩纷呈,语言风格不一,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培养的最好凭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锁定其中的重点语段,指导学生进行感知、理解、欣赏、玩味,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语言文字所构筑的美好境界,借此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潜心精读,品味重点语段,提升学生感悟水平
阅读课文不能不分主次,没有侧重,“眉毛胡子一把抓”。浮光掠影、泛泛而读,是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阅读教学也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样对文本的感悟与欣赏水准,就不会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扭转阅读教学中不正确的做法,提升学生感悟水平,教师应引领学生走好“精读”之路,抓住文本中的精彩句子或语段,来反复默读、诵读,读出感受,收获体验,积淀与丰厚学生语言素养与人文素养。
比如,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味深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即平淡自然、闲适自由而又韵味十足、富有情趣。为引导学生领略此特点,笔者瞄准文本中的精彩语段,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进而帮助学生获取美感,发展审美能力。笔者采用的方法有圈点标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朗读法的运用旨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咀嚼文本语言,领略语言独特的韵味和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讨论法的运用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互动互助,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体验与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还要把“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手段,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情绪也自然会受到感染,思想得到启迪。对于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或语段,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读,朗读自己喜欢的、能够自己带来美感的句子;然后,进行个人展示朗读、赛读,看看谁最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文章的情感,给听者以情绪感染并产生心理共鸣;最后,还可以选择精彩语段,让学生齐读,以造成一定的声势,渲染出一定的气氛,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二、合作探究,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而这些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何攻克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合作探究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教师要设计好一个或两个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核心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
比如,教学《端午的鸭蛋》,在初读感知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取一个整体印象,笔者要求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给课文第1段、第2、3段和第4段分别拟一个小标题,来概括该段落的内容。经过一番自主思考与交流,学生很快概括出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三个标题。接下来,笔者则抛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去进一步阅读、探究: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在作者心中,家乡的咸鸭蛋为什么占据着重要位置,并使之久久不能忘怀?此问题可以说是初读环节的一个重点,它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和结构上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情趣及对人生的感悟。
再如,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结尾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那么,这段话跟上文关系是否密切?是不是属于“赘笔”?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及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提高了自己的认识,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接纳、欣赏他人意见的习惯。
三、玩味欣赏,领略表达形式,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阅读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跟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味情感,感悟思想,领略写法,进而受到美的熏陶与启迪。在理解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之后,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用心玩味、欣赏文本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及语言风格等,让学生懂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把这种表达的方式或构思的艺术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提升作文水平。
比如,教学《端午的鸭蛋》,在学生对文本内容透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来体会、领略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并归纳出构成这种风格的元素在于什么。具体实施的策略是,让学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够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典型语句,进行玩味、欣赏、交流、分享。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此问题抛出之后,要求学生在分组学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笔者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认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幽默色彩;有的认为“白嘴吃也可以”、“我实在瞧不上”等语句,体现了江浙方言的色彩……组员发言完毕,由组长进行归纳总结,然后面向全班汇报,最后再综合各组意见,对构成“汪式语言”的诸多元素有了共识:一是极具浓厚的口语色彩,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二是古汉语不时闪现在字里行间,起到点缀作用,赋予了文字以典雅之美;三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语言“造型”,使文章韵味十足;四是方言的成功运用给文章增添了几多幽默。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汪式语言”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阅读能力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增强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当然,课文好比是一座房子,教师在引领学生进入房子,了解其建筑材料和结构之后,还要透过“房子”的窗口去欣赏更多的风景。为此,教师要在课后适时地鼓励学生开展拓展阅读,以进一步地走近名家,了解名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邢楼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