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生生命意识的课堂教学细节初探
2016-04-29龚峥嵘
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唤醒和优化生命意识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激烈竞争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生命意识,学会尊重自身及他人生命,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在学生阶段优化自身生命意识,为将来的良好发展奠下坚实的根基就尤为重要。在中学这一特殊阶段,是他们个体生命中极其重要且充满变化的关键时期,能否学会独立自主的生命发展、全面优化生命意识不仅对其自身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那么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更好地优化班级内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呢,我认为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细节。
一、注意自身形象细节,在无声处优化。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良好的亲和力,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化的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活力。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教师要从细节开始,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如亲切、热烈的面部表情,配合教学内容自然生成的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正是这些细节化的生命课堂元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当然也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年我校初三体育模拟考试时,有一队孩子在我身边考摸高,没有轮到的就看那边的跳绳,这时几句对话传入耳朵:“等会,我们不要到某老师那里去”,“呀,女神老师在那边,一会儿我们到女神老师那去考”……,你看,就连跳绳这样的小事,学生都要选择老师,可见教师自身的生命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细节,是否足够唤起学生生命的共鸣,否则只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非但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甚至造成逆反。
二、多一点真正的尊重和爱的细节,在无形中优化。
苏霍姆霖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里的爱一方面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一方面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有了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就有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就不会觉得教师工作清苦,也就不会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等不规范行为。有人说:新世纪的教师最重要的一条是要爱孩子,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应该离开教师队伍。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你真正去爱他们。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此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生命课堂的基础是平等:教与学的平等、人格精神的平等……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微笑地送上一张贺卡;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扶不扶老人、好声音的选手……
真正的尊重和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厉进取。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渴望教师的肯定和尊重,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
三、多一点亲和对话的细节,在无意中优化。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中,各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
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积极渗透新课改理念,合理使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我觉得同样适用于生命化课堂的建构,如果生命化课堂是师生一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的话,那么细节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如果生命化课堂是师生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那么细节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心智对流的细微之处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生命个体”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综上所述:关注课堂,打造生命细节,将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对待,才能真正构建真正的生命课堂,才能切实培育和优化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无锡市藕塘中学)